北医6.26人的群体记忆《140》“6.26岁月”的记忆(2)

2024-01-21 04:19:0818:33 289
声音简介

春节过后,天气渐渐转暖,钮院长带着我们去选院址,准备建院,大家非常高兴。当时由于备战紧张,上级要求新建的医院要“靠山隐蔽,为三线军工厂服务”。最后院址选定在距土谷堆不远的关卡子河滩靠山处,家属区建在半山腰。医院的工程由省建十大队负责,而我们这些北医系统的医务工作者,也开始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当上了工地的小工,为早日建成200张床位的地区二院辛勤劳动。我们在工地上平整土地、拉沙子、搬大石头、搬木头、扛水泥、卸管子、埋电线杆……,每天每人都是汗流浃背。
当时劳动条件很简陋,任务又十分艰巨,但大家情绪十分高涨,工地上飘扬着青年突击队的旗帜,我们医院年轻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每天生龙活虎地拉着架子车穿梭在工地上,可惜当时没有留下建院大军太多感人的劳动场面的照片,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十分遗憾。工程开始阶段,我们都住在安口,距医院工地有十多里地,青年突击队队员每天拉着架子车,带着铁锨、镐头等劳动工具,一路小跑唱着歌往返于工地和驻地之间。饿了,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酸发糕,咬上几口,渴了,喝上几口山沟里流淌下来的山泉水(当时也不知是否干净)。后来我们发现地里生长着一种像木耳一样的植物,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说,那叫“地耳子”,可以吃。于是我们便捡回去洗干净,同鸡蛋炒在一起,带到工地就着发糕当午饭。好在当时当地的鸡蛋和核桃十分便宜,但遗憾的是没有什么蔬菜和副食,更没有肉吃。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娅娅风声

这段时间比较忙,几天没有听回忆,这专辑都难找了

听友460055405

王小琴老师用她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平凉二院建院的过程,当年建院劳动和宣传队演出的场面再一次浮现在眼前,感谢王小琴老师的巨作,感谢他亲自请心演播,626精神必将永垂史册!

听友443605192

晓琴阿姨的叙述中有建院时的创业艰辛,也有二院鼎盛时的笑语欢歌,让人悲喜交加,这种情感延续了几十年,不曾淡漠!(张旭)

听友404065417

想想所要搬运的土石方量,想想当年他们靠的主要是人力,靠的是小车推,肩膀扛。如今我们都知道后来的二院“好评如潮”,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好评如潮的背后是“No pain no gain”,没有痛苦就哪里来的收获?没有拓荒者的付出,怎么可能塑造出二院的荣耀与辉煌。(二)

听友404065417

收听王晓琴老师的文章,回想当年他(她)们白手起家建医院的艰难,特别是前两天刚刚看过陈方拍摄的二院遗址的视频短片,想要攀爬上涵洞,那都得自带锄头,一路走一路砍断横亘在路上的荆棘、枝条,锄掉拦在路上的苍耳草,真的是不容易呀。这才撂荒了半个世纪,那里已经成了植物的王国,那条上山的路才没人走了50年,直径100毫米粗的树都长在了路当间儿!回过头来再想想当年前辈们在这里平整土地,清理施工的现场,在河滩上垒起堤坝,用手推车把山前倾斜多余出的土石方挖掉,填埋在堤坝靠山一侧,平整出一块用作建设二院主体建筑的场地。(一)

猜你喜欢
北医6.26人的群体记忆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1969年北京医学院决定从北医各附属医院以及院本部抽调近千名医务工作者赴西北偏远山区安家落户。这在北医历史上乃至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上都...

by:OK的声音

北医三院之声

致力于传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之声,讲述北医三院故事,弘扬北医三院文化。...

by: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医三院援鄂抗疫队员口述日记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从新春佳节的温馨小家,从忙碌的值班岗位,一批又一批北医三院白衣战士,临危受命,毫不迟疑,迅速集结,驰援武汉,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by: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医营养师:让孩子科学快速长高

前言所谓“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身高不仅仅由遗传因素决定后天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医院营养科的专业医师将为家长朋友们讲解科学的长高方法这些方法就存在于我们的...

b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西安乱弹—支援湖北医疗有声日记

FM101.1西安乱弹—陕西支援湖北医疗有声日记。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by:西安乱弹

西安乱弹—支援湖北医疗系列报道

FM101.1西安乱弹陕西支援湖北医疗系列报道!向一线的你们致敬!等你们凯旋!

by:西安乱弹

日常健康常识小讲座 | 北医三院专家亲授

医学科普听这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权威专家答疑解惑!

by: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