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宰相王安石》1:吕夷简为什么屹立不倒?

2024-04-15 19:29:1614:45 52
所属专辑:小谦聊好书
声音简介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大宋宰相王安石》,作者是毕宝魁,从这个书名你也能看出来,这是一本王安石的传记。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中争议最大的一个,因为与其他七个人相比,他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变法。这场变法对大宋朝廷产生了极大影响,王安石虽然贵为宰相,深受皇帝信任,可谓大权独揽,却也因此树敌过多,即便是曾经和自己关系极为要好的司马光、曾巩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苏轼、欧阳修更不用说,那么,王安石为什么宁可得罪天下人,都一定要变法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从王安石的经历中寻找。


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公历10211218日),王安石出生在临江军(故治在今江西清江)官府府邸的维崧堂里。当时王益正在临江军判官任上,后来王安石就随着父亲仕宦的足迹到处宦游。王益一直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王安石从小就立下大志,刻苦读书,跟着父亲也涨了不少见识。


王安石十三岁那年,他的祖母去世,于是他跟随父亲王益回老家丁忧,就在这段时间,王安石见到了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方仲永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全家都是文盲,可是方仲永在他五岁那年却突然哭闹着索要书写工具,他的父亲很诧异,于是就从邻居那里将书写工具借了过来,结果方仲永立马就写下了四句诗,后来方仲永写的诗就在街坊四邻中传开了,大家都极为惊叹,这是神童啊,有的人甚至要花钱求取方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一看,赚钱的机会来了,于是也不好好种地了,也不让方仲永上学了,就每天带着方仲永到处拜访别人,给别人写诗,靠这个赚钱。搁今天,就相当于方仲永的父亲把自己儿子五岁作诗的场景拍成了短视频放到个人账号下,结果直接火了,他就开始了日更模式,甚至还经常让自己的儿子直播,还到处接广告代言,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顶流网红,而在网络上,孩子的粉丝也是越来越多,商业价值越来越大,那自己当然就不用上班了,孩子也不用上学了,就这样挣钱多快啊!那后来呢?


其实这个方仲永和王安石差不多大,我前面说了,王安石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十三岁了,这个时候方仲永也差不多这个年纪,等于说方仲永已经出名七年多了,这个时候王安石就问自己的舅舅,现在方仲永是什么情况?舅舅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虽然舅舅这么说,但王安石还是对方仲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就觉得百闻不如一见,可当他真的见到方仲永本人,并看到方仲永写的诗之后,王安石大失所望,确实如舅舅所说,现在的方仲永写的诗实在是太普通了。


后来王安石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考取了进士,并且在扬州做官了,他又回了一次老家,他又问舅舅方仲永的近况,舅舅说:“仲永已经没有什么诗才了,和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其生活境遇还赶不上普通百姓了。”王安石听完之后,陷入沉思,并挥笔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伤仲永》。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大致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而在后半部分,王安石就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了。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的天赋远超常人,可是由于后天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后竟然就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这就说明后天的教育很重要啊。而我们绝大多数人肯定是没有方仲永的天赋的,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学习的话,岂不是连普通人都做不成了?


后来父亲守丧期满,十六岁的王安石跟随父亲王益来到了北宋首都汴梁,在这里,王安石第一次领略到政治斗争的残酷。


当时的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尹范仲淹对仁宗皇帝直言上谏,揭露朝廷政治的一些弊端,得到言官欧阳修的坚决支持,但是被宰相吕夷简所厌恶,因为范仲淹的谏言既然是揭露朝政的弊端,那也就是在侧面的说明吕夷简这个宰相的工作不合格,所以吕夷简就指责他们搞朋党。欧阳修专门针对这种说法写了一篇义正词严的《朋党论》,朝野传诵,都佩服他的胆识和犀利的语言,年轻的王安石也特别喜欢欧阳修的这篇文章。


可是吕夷简身居高位,深受仁宗皇帝的信任,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吕夷简胜利了,范仲淹被贬饶州(今江西鄱阳),欧阳修也受牵连而被贬往夷陵。


要知道,范仲淹是个难得的军政兼长的人材,欧阳修是一名难得的忠正敢言的正人君子,这二人颇有时望。两个忠正耿直而又颇有时望的人物却被一个平庸之辈排挤出朝廷,难道说宋仁宗是个昏君吗?他为什么要这么维护吕夷简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宋仁宗的身世开始说起。


宋仁宗是李宸妃所生,出生后就被送到当时正在受宠的刘皇后的宫中,由刘皇后抚养。刘皇后又传下懿旨,命令仅有的那几个知情人要严守秘密,不准让小皇子知道他的生身母亲是谁。李妃早已受到冷落,当然不敢反对,其他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愿意来参与这样的闲事。于是,小皇子赵桢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亲原来是李娘娘,而一直把刘皇后作为自己的亲娘。


后来宋真宗驾崩,赵桢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宋仁宗。可是他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三岁,还不能独立处理军国大政,就由那位由皇后顺理成章地升为太后的刘太后垂帘听政。


现在刘太后大权独揽,宋仁宗跟她又感情深厚,在这种形势下,仁宗生母李娘娘更不敢说什么,她知道即使是自己向皇帝说明此事,皇帝也不会相信的,还一定以为她是疯子。何况她根本没有见到亲生儿子的机会。她只好自怨自艾,在冷清清的冷宫里苦度岁月。


李娘娘明白,只有刘太后死去,自己的儿子亲政,自己才有机会出头露面。因为她知道,仁宗是她所生这件事除她本人之外,还有几个人知道,而且那位颇有地位的八大王也知道,只是碍于刘太后的面子暂时不好说破罢了。一旦时机成熟,这件事还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可是,她的生活条件太差,心情又一直郁闷不开,所以她还是没能熬过刘太后,先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42岁。


刘太后是个精明能干的女性,在她垂帘听政的十年里,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仁宗皇帝虽然已经二十三岁了,可所有的事还是听她的,众位大臣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看她的眼色行事。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在对死去的李娘娘如何安葬这个问题上,宰相吕夷简却不听她的意见了。


吕夷简来向她请示,用什么样的礼仪来安葬刚刚死去的李娘娘。刘太后觉得宰相这个问题提得有点多余,李娘娘是个被冷落多年的妃子,当然就应当按照普通妃子的待遇安葬,这还用请示吗?吕夷简坚决不同意,劝刘太后说:


“太后应作长久之计,李娘娘和一般宫人不同,应该厚葬。如果一定按照普通宫人的礼数安葬,恕臣不敢奉旨!”


刘太后不解地说:“李妃被冷落多年,不就等于普通宫人嘛!就是真宗天子在日,恐怕也要按照宫人之礼下葬。”


“如果是真宗天子下诏,恐无大碍。太后若下此懿旨,恐怕会有后患。请太后三思,能够理解老臣的一片苦心。”


刘太后一听话里有话,略作沉思,问道:“一个宫人死去,相公竟如此多话,究竟是为什么呢?”


“老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没有不当参与的。如果太后不为刘氏着想,老臣无话可说。如果为刘氏着想,臣请厚葬李娘娘。”


刘太后是个聪明人,她听出了吕夷简的弦外之音,便同意用一品礼安葬,并可以葬在洪福院。洪福院是专门安葬地位很高之后妃的地方,一般的妃子是没有资格埋进这个地方的。在具体下葬的时候,吕夷简又暗中嘱咐具体负责人刘崇勋,让他给李娘娘的遗体穿皇后之服,并用水银实棺。刘崇勋当然照办。


一年后,刘太后也死了。刘太后执政这么多年,当然也要得罪一些人。几个知道内情的人把仁宗非太后所生之事奏明。仁宗这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亲是谁。他不禁悔恨交加,懊悔自己贵为天子,君临天下十多年,却让自己的生身母亲在寂寞冷清中死去,一点儿儿子的孝心也没有尽。不仅如此,又有传言,说李娘娘死于非命,是被刘太后用毒药毒死的,对于刘太后应当追贬,加以惩处。


仁宗皇帝一下子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不追查李娘娘死于非命之事,不为自己的生身母亲雪冤报仇,则枉为人子,又何以君临天下?但此事暧昧难明,如果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贸然行事,对已故的刘太后追贬惩处,则又显得刻薄寡恩。而且他一直都把刘太后当作自己的生身母亲,刘太后对他关怀照顾,体贴入微,执政期间也颇有政绩,没有显过。母子之间还是相当有感情的。更何况太后的皇后之位是父亲生前封定的,自己也不应当随意追贬。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讲究孝道,以子改父虽然不能统统称之为大逆不道,但在一般情况下还是要遭到非议的。怎么办?仁宗感到进退维谷,确实非常为难。


就在这个时候,宰相吕夷简出现了,他极力为刘太后辨冤,认为流言蜚语不可听。他向仁宗打保票,说李娘娘确实是正常死亡,决不是有人加害。去年李娘娘死时,他曾亲自参与安葬之事,故知细情。什么刘太后指使人下毒云云,都是别有用心之人造的谣言,万不可信。如果这样做,有累君德。而此事的关键则是李娘娘到底是不是中毒而死。


为解仁宗皇帝之疑,他建议开棺验尸,如果李娘娘是正常死亡,一切谣言不攻自破。仁宗仔细考虑了吕夷简的意见,觉得有理,就同意了。


仁宗亲自到了现场。开棺之后,只见李娘娘穿的是皇后的服装,周围用水银镶嵌着,面容如生,仪态安详,表情平静。根本用不着仵作验尸,普通的人一眼就可看出来,李娘娘是正常死亡,决非中毒而死。服装和葬仪都是皇后的待遇。仁宗的心理这才平衡一些。此次重见生身母亲的仪容,自然分外伤感,不由得痛哭流涕,气噎喉堵,啜泣是最伤心的哭泣啊!当了十年皇帝的儿子却不能及时认自己的生身母亲,那种椎骨剜心的伤感是可以想象的,于是便用太后之礼重新安葬。情况既明,也就不涉及对刘太后的所谓追贬了。


就这样,吕夷简在两年之间就等于保护了两宫太后,而且又给刚刚亲政的皇帝解开了一道大难题,仁宗皇帝在感情上自然特别感谢他。现在你明白了吧?就凭吕夷简干的这些事,就算他是一个平庸的宰相,也不会被轻易扳倒,哪怕是像范仲淹和欧阳修这样既有才能又有社会声望的人也做不到。


在这儿顺便说一句,我刚才讲的这件事在当年就是特大新闻,你想,堂堂皇帝,已经二十四岁,当了十一年的国君,居然在生身母亲死了一年之后才知道,这本身确实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我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是以这一故事为原型编造的。


这件事对王安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安石意识到,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在官场中,政绩如何是无关紧要的,黜陟升谪的关键是人际关系,是由与当权者的感情如何决定的。因为吕夷简保护了两宫太后,对仁宗有大恩。所以,只要仁宗在位,吕夷简的高位就是不可动摇的,尽管他在军国大政方面没有什么实际的才能。


现在,范仲淹和欧阳修都被贬出了京城,王安石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们,而朝廷又任命他的父亲王益为江宁府通判,于是王安石就跟着父亲来到了江宁(今江苏南京),可仅仅过了一年,王益就病死了,家人把他安葬在附近的牛首山下,并且全家决定定居于此。


照例,王安石需要给父亲守孝三年,守孝期满之后,王安石再次来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那么王安石能否考中进士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听了以后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大宋宰相王安石》,毕宝魁著;


2.《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易中天著;


3.《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三浦国雄著;


4.《最美宋词》,苏樱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枕流_企承

吕夷简上面有人 从这件事看其实他还是挺有大局观的

小谦_9j 回复 @枕流_企承

对,他看问题看得远,保护了太后,也讨好了皇帝

猜你喜欢
王安石传

该传记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论述严谨,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同时代的司马...

by:北竹

王安石传

干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

by:雪舞骄阳

王安石传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试图抛开固有的观念、习见的标签,从王安石的全部作品入手,考察同时代人与他的交游,展现出...

by:齐民文化_电子书

王安石全传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描写了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一个出生平民,但是官至宰相的官场升迁之路;一个变法失败、失...

by:金石海纳电子书

王安石变法

这是,刘子健著《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中的章节。

by:半閒堂

王安石变法

二十岁登基的赵顼年轻有为,王安石变法在他的支持下雷厉风行。然而他死后得到的庙号,却是明代数十年不理朝政的万历一样,是意思为:“无法评价”的神宗,这真是让人不知说...

by:盖世华章

王安石诗词精选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

by:MIYA老师

《梅花》宋.王安石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0210223

by:春天的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