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歌集:戏剧家·百年黄宗江(未完待续)

2024-04-12 22:52:4717:56 28
声音简介

原文:

若珊师娘

我自一九九零年得识黄宗江先生后,即以先生为师,虽未行过拜师礼,心中却是把自己当作黄门私淑弟子的。私淑一词,出自孟子语:“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意为对自己景仰而不得从学的前辈,可以此自称。宗江师给我讲过私淑与私塾的区别,他在文章中也常用这个词,但他不可能逐一去给每个当编辑的人解释,有的人自以为是地把“淑”改成了“塾”,他也无奈其何。

私淑更要有所学,读其文章是一学,听其闲聊也是一学。宗江师的闲聊是一绝,有主题,即穷究其源,无主题,则信马由缰。听者能否跟上他的思路,理解他聊的内容,就全看你自己的积累了。十余年间,这样的聊天,次数不少,师娘在场的时候却不多。有时是偶尔插话,提醒宗江师吃药,有时是念叨一句“人家爱听你那些老事儿吗?说过好几遍了”。相对于宗江师的善谈,师娘属于寡言的那种,所以她留给我的印象只能说是点点滴滴。

师娘一九八五年离休时,还住在什刹海边的东煤厂,那是个胡同名,不是(或不再是)煤厂。她离休前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三八式的老干部,按说其住房待遇完全有资格更好一些,但她把机会都让给了别人。宗江师说,那时有外国友人执意要到家里来,他就给客人打预防针,“我家连厕所都没有”,客人一定要来,先在宾馆上完厕所再来。后来修了厕所,招待客人上自家厕所都成了师娘的一件乐事。搬进八一电影厂的干休楼,表面看,是师娘沾了宗江师这军中文职老同志的光,其实也未尽然。师娘十五岁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十八岁成为抗大一分校第五期学员,一九五八年调到“中戏”之前,已担任过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那时她在部队的级别就远远高过宗江师。老干部不摆老资格,甚至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老资格,如师娘者,我没见过几个。

师娘离休后的生活很充实,老俩口相依相伴,自得其乐。宗江师听京剧、写文章、闲聊的时候,师娘跟着电视学英语学做菜,拜了大院里一位老师(大概也未正式拜师)学书画,自己动笔写回忆录,腿脚利落的那几年,还不时陪着宗江师去看戏。两年前一次去“听课”,我无意中发现师娘的桌上摊着一堆沂蒙山的照片,想看个究竟,被宗江师质问道:“你不知道《沂蒙山小调》是你师娘写的、唱的吗?”我愣住了,真不知道,白干那么多年新闻了,儿子的音乐课本上,这首歌标的是“山东民歌”,我一向以为就是民歌呢。索性,那天的“课程”换了老师,听师娘简单概括地讲述了六十年前在沂蒙山反扫荡斗争中创作《反对黄沙会》歌词、打着竹板首次演唱这首歌的往事。多年以后,这首歌的名字改成了《沂蒙山小调》,也忽略了原作者阮若珊、李林的姓名。但沂蒙山的人民没有忘,他们曾两次邀请若珊师娘重访故地,在这首歌曲的诞生地再次放歌。后来,当地政府在此修建了一座纪念碑,把歌刻在了石碑上。当他们再邀师娘时,师娘的腿已不允许她远行了。她用毛笔写了一句话:“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托老战友带给了老区人民。参照师娘手头的剪报、照片等资料,我写过一篇《一曲小调六十年》。去年,山东一位搞歌剧的人来北京谈剧本,我还给他讲了这段故事,我说这是可以编个戏的,可惜,对方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师娘于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她去世后,宗江师把她的画集中在八一厂小礼堂的一个房间里展览了两天。其中有一组“梦回沂蒙系列”,大约五六幅,都是八十岁前后,也就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里创作的,画的都是那里的山山水水。笔墨中,足以让人感到那份“深深怀念”之情。

在八宝山,送别师娘时,告别室里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我们熟悉的《沂蒙山小调》。师娘安详地躺在那里,身上盖着一件呢料的旧军大衣,肩旁放着一顶质地相同的旧军帽。音乐送她远行,她把这熟悉的歌留给了我们。

宗江师在他与师娘合著的《老伴集》中说过,他二人政治、艺术、思想、感情、家务,各种观点都高度一致,唯有争论的是:一个说根本不要骨灰,自然入土,另一个说还是留着等着,放在一起好。女儿们有心,悄悄为他们在万安公墓购下了一块墓地。宗江师看过后称允道:“这里很好,又挨着曹禺,又挨着礼堂(李大钊墓),离厕所也不远……”

二零零二年春,二月兰遍野烂漫的时候,我陪宗江师到万安公墓为师娘扫墓。墓碑异常简洁,黄宗江、阮若珊两人的名字并排,一红一黑,红者,当然是宗江师喽。字是他们的老朋友黄苗子写的。

年末,阮若珊遗作集《忆》出版。宗江师七篇序文的最后一篇所配的就是我为他在墓前拍的照片。这篇文章的最后几句与墓有关,仅录于此:


……来日大家春游秋游,给曹禺老院长上坟,也可以过来看看我们。那地方可真美,值得一去,去香山路上一拐就到。在那里定居的,可默默求教的前辈可真不少:有李大钊、朱自清、萧军、董竹君……多了不起的邻居阿!深深感谢他们生前身后对我们的指引。


情结京剧

《我的京剧情结》是黄宗江生命最后一年(二零一零)中的挥洒之作,缘起于他刚刚看过的何冀平的京剧新作《曙色紫禁城》。我估计那是他最后一次进剧场,最后一次观京剧了。八十九岁的高龄,耳聋眼花,听不清,看不明,眼前的场景、戏境,却刺激得他脑海里万马奔腾。怎能不奔腾呢?他还是婴儿时,就已被父母抱进戏园子,京剧于他,即便不是胎教,也是从幼教就无意识地开始了。漫漫八十余载,他目睹了京剧的发展、变革、振兴、纪念种种。他演过京剧,写过京剧剧本,在各种座谈会上评说过京剧,偶尔也导过,更写了数不清的与京剧相关的文章。假如他就是梨园行里一分子,这成果已属显赫,何况他的兴趣、专长还不止于此,在其他方面还多有造诣呢。依其思路,话剧情结、京剧情结、小妹(宗英)情结之后,至少还可以写出的有:电影情结、表演情结、写作情结,北京、上海、天津、故乡、美国情结,甚至朋友情结、女性情结、饮食情结、人性情结,等等。当然,这些情结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已然写到写过,即便没冠以“情结”的题目,终不逾“情结”之外。

不管怎么说,京剧情结是黄宗江诸多情结中最主要的一份情。我曾想试作统计:黄宗江到底写过多少篇与京剧相关的文章?数至数十篇后,自动罢了。没法数,太多;数不清,太杂。杂的意思是:他不仅有专论,论戏,论人,论流派,论编、导、演,以至论到京剧摄影和戏曲人物画,更有其他题目的文章,亦不免顺道绕进梨园流连片刻。这样的算不算?要是都算的话,的确数不清。

依我记忆,也是我阅读后印象深刻的此类文章,计有:《也曾闯宴到梅边》《清风亭下哭信芳》《百花丛中芙蓉草》《马嵬坡前唁慧珠》《夕照沙桥饯叔岩》《三打徐城北》《肃霜当笑》《遥想君秋》《为李玉茹再叫好》,还有《新民晚报》副刊首席编辑贺小钢最早编发的《论余杨马之不再》,还有他早年写的《广和楼》……多了,难以一一复述。从题目看,就透着尊敬、亲切、近乎、熟络、典雅。从内容看,不仅有捧,有发自内心的叫好,也有分析、评点、留恋、偏爱,乃至偏爱的理由。

巧的是我与宗江师的正式相识,也是在一个重要的京剧活动场合。那是一九九零年,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年的年份,活动声势浩大,有诸多台新老剧目调至北京汇演,还有历时一周的研讨会。他在会上多次出声,最精彩的发言,当是后来整理成文的《京剧梦寻》,是其中的十六字观,即:小改大动,大改小动,大改大动,不改不动。当时我还是个记者,半途住会(与《新民晚报》主司戏剧报道的名记者翁思再同室),连看戏带听会兼组稿。某天会后,在会议室门口,我迎住宗江师,约他就他的发言为我供职的报纸写一篇呼吁抢救昆曲遗产的文章。他不识我,显然有打发的意思,指了指身边的人说:“请沈祖安写,他手快。”我也认真,立刻转求沈先生(浙江戏曲名家),没想到沈先生儒雅地说:“那是宗江的老家,还应该是他写。”把球又推回去了。最后,是我依据永嘉县委的一份简报写了篇报道。二十多年后我终有机会到楠溪江一游,惜乎醉在筏子上其乐陶陶,却未记得询问永嘉昆曲可还寻得到踪影。这是后话。

此后熟了,不仅经常听宗江师聊京剧,在他府上得见他看电视听收音机录音机都离不了京剧的情景,也有几次陪他去看京剧。例如:看王金璐的专场(人民剧场),看于魁智主演的《梅兰芳》(长安大戏院),参加为季羡林先生祝寿的京剧堂会(湖广会馆)。还有一次是陪他去香山附近的万花山,专为梅兰芳、马连良扫墓。尤可一提的是,我和宗江师还曾策划了一台京剧晚会。

一九九九年,“世纪之交”是个大话题,北京世纪剧院的老总萧立君是我好友,他说,咱们得利用剧院这个“世纪”招牌做点事吧?我说,做台京剧晚会吧。他点头,我说我只能负责创意,不能撰稿,因为我不是行家,但我能请一位行家来撰稿。这行家就是黄宗江。意思跟宗江师一透露,他就来神,点子搂不住地随口而出,我半懂不懂地听着,只有什么灌顶的感觉和频频点头的份了。没到一星期,他的文本就写出来了。非常非常可惜的是,继续操作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使得这个策划最终胎死腹中。宗江先生连稿费都没拿到,他的手稿(那时他还没学电脑)也成了我保存至今的一份纪念品。当时参与此事、看到此文案的人寥寥无几,都比我距京剧更远,所以这个文案也可以说是宗江师遗留给我的一份小小的文化遗产。

重读宗江师的策划文本,我依然感到,其精彩、精准、精妙都是无与伦比的,是他人写不出也想不出来的。虽然只是草案,大纲,未及细化的地方很多,但均无损其光彩。他日若有人肯编黄宗江遗作集,我建议万勿漏收这个策划文本。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百年铁路,百年巨变

铁路进步是国家发展的缩影。

by:沂州张老师

建团百年|百年团史青年说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100年栉风沐雨,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前赴后继、勇当先锋,书写了中...

by:罗泾蓝朋友

百年百歌

《百年百歌》西安市雁塔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歌曲展播

by:988陕西音乐广播

百年法

战后的日本,引进了美国的长生不老技术,所有国民获得了永生的可能。然而永生却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政府颁布了《百年法》,规定“所有接种永生疫苗的人在百年后必...

by:杜永刚_sz

百年红色家书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乌海青少年创意园选读了老一辈革命家写给亲人的书信。这些书信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

by:DJ小小野

百年苏商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百年沧桑,苏商历久弥新,一直在各大商帮中位列前茅乃至引领发展,这得益于苏商拥有的大商之魂:...

by:江苏人民出版社电子书

百年晋裕

喝酒找葫芦,纯粮真年份。联系电话:18636171883

by:常路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