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一视:大清王朝的最大谎言

2024-04-29 05:53:2620:39 37
声音简介

这是白驹说原创的第125篇文章

01 康熙

清康熙五十四年九月,山西巡抚衙门。

冷不丁收到皇帝的密诏,山西巡抚苏克济不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赶忙哆哆嗦嗦打开诏书,开始聚精会神学习上级精神。

康熙的密诏是这样写的:“太原知府所得之银,朕估计得有数十万两之多,这些几乎足够太原府一年兵丁的钱粮用度。你务必秘密调查取证,查得实际数目后立刻密折奏报,切记,务必保密,倘若汉人知道了,必会先下手加害于你,钦此。”

毕竟是一方封疆大吏,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的政争老手了,苏克济当即参透了老板的意图:康熙看似为了打击官员贪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要对日益膨胀的汉官势力动手了!

康熙一朝,满汉官员相互争斗弹劾从未停止,彼此不睦已成为众人皆知的事实。两江总督阿山就曾向康熙大倒苦水:“上下串通,彼此庇护,今年以来,甘肃巡抚齐世武被参劾,山西巡抚噶礼被参劾,现在又来参劾奴才。这难道不就是想尽废天下满洲总督、巡抚吗?”

而汉官集团同样一肚子委屈。

颇受康熙器重的汉臣李光地也曾多次向康熙抱怨道:“在六部九卿衙门中,汉官何曾有半点权力,可谓是受尽了满臣的欺辱。如果不是皇上您一直居中调和,恐怕双方早已决裂。”

王朝初期,满强汉弱,但庞大的国家机器又有赖于汉官群体来运转,康熙自然要关注汉官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他大力宣扬满汉官员一视同仁,提高汉官地位,竭力维持朝堂上的均衡态势。

然而,到了康熙五十二年,随着大批满洲重臣因废太子案而遭罢黜,汉官势力开始迅速崛起。李光地、王揽、张鹏翮、赵申乔、张廷枢等一大批汉官陆续进入中枢,升任大学士及六部堂官。

一开始,康熙也没认为有何不妥,但时间一长,老皇帝就感到不对劲了。廷议时,放眼望去都是汉官大佬在高谈阔论,满官们反倒渐渐势微,沦为了汉官们尽情表演的背景板。

不对呀!这还是咱满洲人的大清朝吗?!

帝王心术,变幻莫测,转变只在一念之间。随后,一场旨在打击汉官势力的计划开始酝酿,而这一次,康熙决定拿户部尚书赵申乔开刀,来打破朝堂现有格局。

△赵申乔

身为大清朝的财务总监,赵申乔掌管着天下钱粮,难免与朝中同僚有所争执,而他本性刚直,遇事寸步不让,按理说这样讲原则的人应该是户部尚书的最合适人选。

然而,康熙却故意挑起了赵申乔的毛病,甚至对其当众训斥道:“你凡事尚气,专与人争,这绝不是大臣应有的体统。你当官虽然清廉,但也不能就此自视清高。”

康熙五十四年,因铸钱一事,康熙再次斥责了赵申乔。

起因是赵申乔发现商人在替朝廷采买铜铅时存在薅大清羊毛的情况,于是他上疏建议改由官差直接采买。

但施行后才发现,官差采买效率远远不如商人,甚至造成铸钱作坊一度缺少原材料,直接耽搁了朝廷的铸钱计划。无奈之下,赵申乔不得不再次上疏请旨改回原来的商人采买模式。

一番折腾之下,康熙不乐意了,发上谕严厉训斥道:“这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赵申乔平素只欲锻炼伤人,才搞成了这样!”

随着皇帝对汉官群体以及赵申乔本人不满情绪的与日俱增,在侦得赵申乔之子、太原知府赵凤诏有贪污纳贿嫌疑后,康熙果断决定拿赵凤诏案大做文章,借此打击赵申乔为代表的汉官势力。

有了康熙的授意,苏克济很快便发起了对赵凤诏的弹劾,根据苏克济揭发,赵凤诏在任十三年期间累计索贿逼银达四十余万两。

康熙当即龙颜大怒,调查组火速赶赴太原,很快起获脏银十七万余两。但事实上,这些脏银大多只是历年来的例银和火耗银,按贪赃论其实是十分牵强的。

可康熙却不这么想,人赃并获就有了定罪的依据,也有了惩治赵申乔的突破口。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赵凤诏被判斩立决,于菜市口斩首示众。知子莫若父,行刑前,赵申乔顶着皇帝的怒火上疏为儿子求情,请朝廷重审此案。只不过,赵申乔最终也没能保住儿子,倒是给自己带来了一个议罪追赃的处分。

两年后,赵申乔病逝。直到老赵去世前,即便变卖了所有家产,赵家也未能补齐那数十万两脏银。

就在掀起赵凤诏案的同时,康熙也借机调整了中枢的权力架构。

康熙不断抛出“汉臣欺压满臣,八旗皆受辱矣”之类的言论,批判朝臣依附于李光地、赵申乔一党。随后,他下诏擢升马齐、穆和伦等一批满臣进入中枢,出任大学士和六部堂官。一番换血之后,汉官势力土崩瓦解,威胁得以彻底解除。

年迈的皇帝自始至终都将汉民视作大清最大的威胁,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若有变动,或在中国,蒙古断无此虑。”

02 乾隆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北京城。

昏暗的烛光下,刚刚获准致仕的张廷玉并未感到一身轻松,对他而言,还有一件天大的要事尚且悬而未决,为此,他认为自己必须做出最后的努力。

反复思忖之后,张廷玉终于下定决心,遂毅然提起毛笔,给乾隆写下一封奏疏:“此前蒙先帝逾格隆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朝廷有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的上谕,臣恐身后不得蒙荣,外间也有此议论,免冠叩首,特上一辞作为凭证。”

这封奏疏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两层意思:首先,张廷玉对配享太庙这份殊荣相当渴望,其次,张廷玉对乾隆能否履约极不信任。若要问老张为何要上这样一道折子,那还得从配享太庙这件事说起……

张廷玉是雍正一朝的重臣,深得雍正的信任。这位爱憎分明的皇帝曾这样评价张廷玉:“你的功勋在疆场汗马之上!”自古最高功勋莫过于军功,张廷玉一介文臣能得到如此赞誉,雍正对他的器重可见一斑。

正因君臣二人亲密无间,相得益彰,到了弥留之际,雍正在安排后事时也没有忘记这位宠臣,特意留下遗诏:“此二人者,朕可保其终始不渝,将来二臣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要知道配享太庙是历代帝王给予大臣的最高荣誉,终清一朝,能够配享的满汉大臣不过寥寥十二人,而张廷玉则是唯一一个汉臣,无论是对清朝有定鼎之功的范文程,还是有再造之恩的曾国藩均未能获此殊荣。

雍正的豪华大礼包自然令张廷玉喜不自禁,但世事皆是双刃剑,很快,成堆的麻烦接踵而至。

△张廷玉

这可是配享太庙啊,满汉大臣谁看了都会欣羡不已,旋即开始眼红病大犯,进而纷纷站出来提出质疑。汉臣史贻直就公开上疏乾隆,认为张廷玉不应配享太庙。

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对朝局洞若观火,自乾隆登基以来,新皇帝对他这个汉臣就从未真正放心过。先是鄂尔泰,后是讷亲,再后来又是傅恒,首席军机大臣换了一个又一个,而最资深的张廷玉却始终屈居人下,乾隆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一边是皇帝的猜忌,另一边是满朝文武的羡慕嫉妒恨,张廷玉每天战战兢兢,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

就这样,老张好不容易平平安安熬到了下线的那一天。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在得到乾隆的允许后,张廷玉终于光荣退休。

或许是太想得到配享太庙的这份殊荣,亦或是老迈昏聩的缘故,退休后的第一时间,张廷玉便上了一封折子,来提醒乾隆不要忘记履行雍正的遗诏。

但在乾隆看来,此举无疑是对自己的极度不信任。看着手中的折子,乾隆那是越想越来气,不过此时的他仍强压怒火,还发上谕对张廷玉安抚了一番。

乾隆正在积攒怒气值,而老张却依旧昏招迭出。在接到上谕后,张廷玉并没有第一时间亲往谢恩,而是派他的儿子代劳。这下子,皇帝彻底怒了,在宫中大发雷霆。

张廷玉毕竟是大清骨灰级元老,消息面自然是灵通的,就在当天,皇帝的反应便传到了他的耳中。直到这时,老张才意识到自己捅了大篓子,惊慌不已的他第二天立即进宫谢罪。

然而这一次,张廷玉的谢罪非但没有平息乾隆的怒火,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原因无他,皇帝的一举一动张廷玉居然了如指掌,这就足以令乾隆感到头皮发麻。

一方面,乾隆开始严厉训斥张廷玉:“张廷玉侍奉朕十四年,朕待群臣,那是事事推心置腹,而他却变得不相信朕,朕一再容忍其要挟之求,但观其如此居心,又怎能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耶!”这番话吓得老张一个劲哆嗦。

另一方面,乾隆有预谋地开始彻查张廷玉朋党,将矛头指向汪由敦等张廷玉的门生故吏。

皇帝的态度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于是乎,嫉妒已久的群臣再次掀起弹劾浪潮,纷纷恳请朝廷剥夺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并严惩之。

既然民意不可违,那就怪不得朕啦!

乾隆再次颁发上谕:“配享太庙的都是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能与他们比肩?朕平心而论,张廷玉实在是不配配享太庙,其配享实为过分。”虽然如此,但乾隆此时不过是将张廷玉夺爵而已,配享太庙仍予以保留。

实际上,这也不过是暂时放张廷玉一马而已。

几个月后,皇长子定亲王永璜病逝。中年丧子,乾隆悲痛欲绝,而就在这当口,糊涂的张廷玉又送给了皇帝一个整死他的理由:皇子新丧,张廷玉却急着离京返乡。

乾隆对着张廷玉劈头盖脸怒斥道:“你曾侍朕讲读,又当过定亲王的师傅,但却漠然无情到了这样的地步,你还有良心吗?倘若我爹还在世,见到你现在的行为,也必将收回成命。你非但得罪了朕,更得罪了皇考的在天之灵!”

随后,乾隆下诏剥夺了老张心心念念的配享太庙殊荣。

非但如此,乾隆更是将张廷玉无端卷入其亲家四川学政朱荃的贿考案中,以追赃之名重拳暴击张廷玉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张氏家族被连根拔起,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乾隆二十年,失去配享太庙资格的张廷玉在遗憾落寞中病逝,但他肯定不会料到,自己的死却让整个事件迎来转折。

“皇考之命,朕何忍违。”

正如乾隆所言,在孝道不可违的压力下,已将张廷玉汉臣集团势力按在地上使劲摩擦的乾隆最后收回成命,下诏恢复了老张配享太庙的资格。

最终,张廷玉的牌位被风风光光送入太庙,而最讽刺的是,为大清鞍前马后了一辈子的张廷玉本人终究对此一无所知……

03 宣统

宣统三年五月八日,北京城。

虽说已经对大清失望透顶,甚至不惜以辞官的方式来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之心迹,但当得知新一届责任内阁名单的那一刻,前国史馆总纂恽毓鼎还是被气得浑身发抖,牙齿更是被咬得咯咯作响。

当天夜里,无处宣泄的恽毓鼎只得将满腔怒火悉数写进了日记:

“上谕宣布新内阁官制,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大学士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

改尚书为大臣,梁敦彦为外务大臣,善耆为民政大臣,载泽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荫昌为陆军大臣,载洵为海军大臣,绍昌为司法大臣,溥伦为农工商大臣,盛宣怀为邮传大臣,寿耆为理藩大臣。

设弼德院,以陆润庠为正,荣庆副之。设军咨府,以载涛为正,毓朗副之。

一共十七人,满人却占了十二人,而满人中宗室又占了八人,其中亲贵七人。当下正值群情离叛之时,天下已有举火积薪之势,而朝廷仍想着以少数群体控制全局,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大清灭亡指日可待了!”

诚如恽毓鼎所言,即便半只脚踏进了棺材,清廷的吃香还是那么的难看,并没有丝毫改变。

在举国上下一片呼声中,清廷被迫羞羞答答地抛出了新内阁组建方案,实际上只不过是将军机处的牌子换成了责任内阁。任职的大臣基本没变,老糊涂蛋庆亲王奕劻继续窃居高位,十个国务大臣中满臣亲贵占了七成,仅施舍给了汉臣三个名额。

△庆亲王奕劻

对于这样的结果,举国为之哗然,几乎所有的报纸第一时间都予以跟踪报道,清一色对皇族内阁进行猛烈抨击。

《时报》刊发专题评论:“各部大臣满人占七成,汉人占三成,而且梁敦彦管理的外务部还是由庆亲王分管的,所谓的三个汉臣名额实际上不过两个半而已。朝廷每天都高喊满汉融合、满汉平等,但真到了授官时,却又是满人占尽优势。”

革命党控制的《民立报》言辞则更为犀利:“初二日弼德院院长人选尚未确定,庆亲王害怕皇族内阁引发舆论纷争,遂请载沣在汉臣中选一人为院长,以示朝廷没有歧视满汉的意思,呜呼,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报纸铺天盖地骂声一片,与此同时,各地督抚也没闲着,纷纷上疏表示反对。

山东巡抚孙宝琦率先发声反对皇族内阁。他在奏折中写道:“朝廷应该公告天下,宗室不应列入内阁,不得担任总理大臣、国务大臣之职,来表明大公无私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孙宝琦还是奕劻的姻亲。

紧接着,两广总督张鸣岐迅速接棒。他认为朝廷此举是打着责任内阁的名义却又在有意违背责任内阁的本质,并奏请重新拟定责任内阁名单,万万不可再次徇私宗亲。

对于封疆大吏们的表态,清廷又气又恼,自然也不会给他们好脸色。奏折,一律留中不发;当事人,必须严加申饬。

报纸可以无视,疆臣可以训斥,但立宪派可就没那么容易对付了。

呵,合着咱们这边不遗余力地张罗立宪拯救大清,你们倒好,公然搞起了皇族内阁,是可忍孰不可忍!由立宪派组成的谘议局联合会顿时炸开了锅,立马走上了与朝廷抗辩的道路。

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闾等作为联合会的代表,首先开始四处求见皇室宗亲,试图说服其主动做出改变。

然而,这些王爷贝勒们纷纷闭门谢客,一个个当起了缩头乌龟。饱尝闭门羹后的代表们虽然怒不可遏,但又无计可施,只得选择直接与朝廷对话。

不久后,联合会第一次上书请愿,请朝廷在皇族之外另选大臣担任内阁总理。

对此,清廷还是老对策:留中不发。

谘议局联合会可不是什么软柿子,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既然给你脸你不兜着,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六月十七日,一篇名为《谘议局联合会宣告全国书》的文章占据了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怒批皇族内阁“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

举国舆论再次沸腾,借着这波舆论浪潮,联合会第二次上书请愿。

这一次,毫无应对良策的摄政王载沣仍打算进行冷处理,但在各省谘议局的推动下,各地舆论持续发酵,纷纷开始声援联合会,最终,清廷不得已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平息这场风波。

七月五日,清廷颁发上谕,以强硬的态度斥责谘议局干预君权,并严令“尔等臣民均应遵守《钦定宪法大纲》,不得轻率进行干预请愿,以符合君主立宪之本旨。”

清廷的疾言厉色并未使吓倒立宪派,他们依然在积极谋划下一次请愿事宜,而清廷一方面令都察院不许再为联合会代奏请愿书,另一方面则密令各地督抚密切监视各省谘议局,严加防范。

立宪派和清廷的这场较量还未决出胜负,武昌的革命烽火便先一步点燃,不久,“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

大清亲手用皇族内阁这根尖刺戳穿了满汉一视的谎言,而这恰恰成为压断大清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武昌起义爆发后,对清廷早已心灰意冷的各地督抚、谘议局纷纷倒向革命,甚至主动领导革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一片众叛亲离中,大清王朝最终轰然倒塌……

点 击 关 注,更 多 精 彩 不 错 过 ↓↓↓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大清王朝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至1659年...

by:冰瑶_2s

大清王朝

在北京的紫禁城中,这里曾有过辉煌,有十位清朝皇帝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一生,并且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给后人创造了伟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本书向您详细讲解了...

by:启明听

大清王朝

北京的紫禁城中,曾经非常辉煌,有十位清朝皇帝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一生,给后人创造了伟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他们的存在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评书向您详细...

by:忻筱羽

大清王朝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总计296年。从改国号为大清开始算,总计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开始算,总计2...

by:小耳朵声音馆

大清王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二百九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

by:史海拾贝

探秘大清王朝

努尔哈赤是怎样起兵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否确有其事?乾隆南巡,是寻根还是寻欢?重臣被诛,是忤逆还是猜忌?探寻历史,走进大清王朝。

by:佰仟有声

揭秘大清王朝

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1],享国二百七十六年。[2]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by:心灵中转站

大清王朝崛起史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名字,实际上是满洲语的发音。满语中“努尔哈赤”这个名字,在汉语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野猪皮”的意思。不管您承不承认,一代雄才伟略...

by:山东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