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世界名人传第六集2024-5-14

2024-05-14 21:32:2626:31 40
声音简介
文法学校的纪律很严。每天早上6点钟上课,11点钟回家吃午饭,下午1点钟返校,一直到5点钟才放学。在学校,学生天天要背课文,学习拉丁文法。学生必须严守校规,老师手里拿着教鞭,督促那些不守规矩的孩子。小威廉入学以后,感到这种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实在没有兴趣。每天早上,他总是一边呜咽,一边像蜗牛爬一样拖着缓慢的步子,从家里走向学校。下午放学时,却像鸟儿一样撒开两腿往家里飞跑。
几年之后,情形就不同了。那时,他学完了拉丁文基础,已经可以自己看书了。老师也开始让他们学习一些较为复杂的课文。课本里有古代罗马作家的一些作品,像西塞罗的演说词,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与《牧歌》的片断,奥维德的《变形记》节选等。为了让学生练习对话,老师也让他们学习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泰伦斯的剧本。这些课文本来是作为语言规则的实例来学习的,但是对于威廉来讲,它们更适合他爱幻想、爱听故事的脾气。他从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尤其是奥维德的《变形记》和普劳图斯的剧本,他读得爱不释手。太阳神阿波罗与女神达英尼斯的爱情故事,爱神维纳斯与美少年阿童尼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的故事等,他都读得津津有味,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一直到几十年后,仍然记得。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古典文学作品,认真地练习写诗、写文章,于是,学校生活再也不是枯燥无味而变得十分有趣了。他当然也不会想到,多少年之后,他将从这些训练和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成为他接受人文主义新思想和进行诗歌戏剧创作的极其重要的文化基础。
学校里有一门课程是威廉十分感兴趣的,那就是雄辩术。老师教他们演讲词的写法,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论辩才能。有时还组织讲演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他的写作练习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有一次,亨特老师组织学生排演普劳图斯的剧本《孪生兄弟》,他担任主角之一。他演得很认真,相当不错。亨特老师意外地发现他有一副好嗓子,发音响亮,吐字清楚,而且有节奏感。不久,学校举行节庆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亨特老师让学生给家长表演《孪生兄弟》。威廉还担任原先排练的角色,他演得比上次更加精彩,得到了家长们的称赞。演出结束,亨特老师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表演得不错,想不到你还会演戏。”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说,自从5岁那年看过一场戏以后,他就喜欢戏剧,老想看戏,这几年来,差不多每年都有剧团来斯特拉福演出,他每次都看,一场不落。他还和剧团里的一个演女角的男孩子交了朋友。出于好奇,他让那个孩子教他念台词,做动作,有时真想自己能上台试一试。老师让他演戏,正好给了他这个机会。
1577年,威廉·莎士比亚13岁那年,父亲在生意场上遇到了挫折,家里的经济境况一下子跌落下来,几乎到了破产的境地。他经常看到有人登门来向父亲要债,父亲只得把一批产业抵押出去,借债度日。艰难的处境使父亲顾不上市政委员会的工作,连市政会议也不常出席。
家庭经济情况的剧变,使他无法继续上学,只得留在家里帮助父亲干些活儿,或者找一些临时的工作,挣些钱来贴补家用。他学会了宰牛,学会了做羊皮手套,还当过助理教师教小孩子认字母。
离开学校,放下书本,曾经使威廉感到沮丧。但是,当他经受了一段磨炼,熟悉了城里一切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感到了生活的充实,也懂得了生活中要脚踏实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变化在他好幻想的性格中增添了求实的精神。
威廉在18岁那天,与安妮·哈撒薇结了婚。新娘比他大8岁,婚后的生活并不美满。再说,家里不断增添人口,收入却入不敷出。心情郁闷的他很想离开斯特拉福,到外面去谋生,为父亲分担一下家庭经济重担。
一天,他在路上偶然碰到了文法学校的同学理查·菲尔德。他记得菲尔德比自己大两岁,是一个鞘皮匠的孩子,住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几年前,菲尔德离开家乡去了伦敦,此后,他俩就一直没见过面。两人巧遇,亲热地攀谈起来。原来他到伦敦之后,在一家印刷所里当徒工,老板是法国移民,叫托马斯·服道利尔。他和老板、老板娘都处得不错,前不久,老板去世,他便和老板娘结了婚,现在成了这家印刷厂的老板。他的印刷厂出版了一些好书,在伦敦已经有了一些好名声。菲尔德还告诉他,伦敦地方大,工厂店铺多,什么活儿都有,许多青年人在那里学徒、干活儿,都过得不错,有的碰到好运,当上小老板,开一家店铺,雇几个工人,可以挣不少钱。不管怎么样,伦敦总比斯特拉福强。他一再劝威廉到伦敦去碰碰运气,还说,到了伦敦,他一定会尽力帮助威廉。
与菲尔德邂逅,使威廉看到了生机,他的耳边不断地响起菲尔德的声音:“到伦敦去吧。到伦敦去总比待在斯特拉福强。”他几次想要开口与父亲商量,但是,一看到父亲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便知道自己不该离开困境中的父母,也就放下了去伦敦的主意。
1587年是奇怪的一年,斯特拉福成了剧团热衷的地方。往常,这里每年有一个剧团来演戏,这一年,女王供奉剧团、莱斯特伯爵供奉剧团、艾塞克斯伯爵供奉剧团、斯塔福德勋爵供奉剧团等5个剧团相继而来。有的剧团因为缺少演员,一边来演戏,一边还招募演员。莱斯特伯爵供奉剧团已经是第三次来斯特拉福了。这次,来的人不全,因为有些演员渡海到大陆去演戏了,剧团感到人手不足。威廉在看戏时,认识了剧团里的一个演员。在交谈过程中,他说到自己远走他乡的想法,那演员就告诉他,剧团现在正缺人,不妨趁此机会参加剧团演戏,到各地走走,秋天,再跟着剧团到伦敦。那里的人最爱看戏,新近城外盖起了剧场,天天可以演戏,不像在外地演戏要临时搭台。伦敦还有好几个剧团,大家比赛着演好戏,哪像这小城里这样冷冷清清。那演员还对他说:“你嗓子不错,又懂戏,上台准能演好,将来成了正式演员,可以做剧团的股东,每年不少挣钱。你还读过书,会写诗,要是能写写剧本,可以额外得一笔酬金。”
威廉被他说得动了心。他原本就爱好戏剧,至今还记得亨特老师的鼓励,自信能当个好演员。但是,一想到家里的状况,实在难以下这个决心。自己是长子,父母正需要帮助,他们是不会同意自己离家出走的。几天后,莱斯特伯爵供奉剧团离开斯特拉福,去往别处演戏。威廉送走了那个演员朋友,自己仍然留在斯特拉福。
但是不久,人们看到威廉背着简单的行囊,匆匆地离开了斯特拉福。他父亲流着泪把他送到城外去伦敦的大路上。关于他这次出走的原因,他家的人守口如瓶,谁也打听不出来。后来,街上传出这样的新闻,心情郁闷的威廉为了解闷,到郊外去打猎,无意中闯进了托马斯·路西爵士的庄园。这位贵人有权有势,为人霸道,他家的庄园是禁止外人进去打猎的。威廉不但闯了进去,而且在里面射死了一头鹿。这一下闯了祸。家丁们把他抓了起来,送到路西爵士那里。爵士命人把他毒打一顿,他怒不可遏,便写了一首讽刺诗,把路西爵士平时的恶行丑事痛痛快快地揭露了一番。这一来,祸闯得更大了。路西爵士扬言要进行法律追究。他见势不妙,只得逃离斯特拉福。
2.戏剧创作
1587年左右,莎士比亚离开了曾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故乡斯特拉福,踏上去首都伦敦的行程。
莎士比亚来到伦敦时正值英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有人阴谋杀害伊丽莎白、救出苏格兰女王玛丽并借助西班牙把她拥上王位。伊丽莎白迫不得已同意于二月间处决她的表妹玛丽。她留在世上对女王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战争迫在眉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不顾德雷克对加斯的闪电般的袭击,正在建立一支舰队,如果今年不行,明年肯定会出航,因此伦敦正在紧张准备对付即将到来的侵略。
不管莎士比亚来伦敦的动机是什么,这时他明白了他的真正职业应是为剧院写作。这条道路能把他渴望写出的诗句变成他这一行所需的材料。但是剧本还没有写出来,于是他得想法糊口。明智的道路是参加一个剧团,因为那样他可以从内部学习本领并能替他的产品找到一个可能的市场。
一个剧团约由八人组成,大家投资购买剧本和服装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因而有“股东”之名或者更形象化地叫作“全部投机者”。他们雇有两三个童工,加以训练扮演女角,因为几乎一个世纪以后公共舞台上才有女演员,他们还得雇几个新手或不投入资本的老手来演配角。莎士比亚开始找到的工作可能就是一个“雇佣演员”,可能是在女王剧团,就是罗伯特·格林刚开始为之写作的那个剧团。
不出所料,我们没听说这个默默无闻的演员和胸有抱负的剧作家最初几年的情况的他如果投有演出或排练他必须学习的各种角色的话,我们只能设想他是在替他的剧团“润色”和改编旧剧并试写新作。因为一周内每个下午的戏目都不相同,大约每两周就得有一部新戏列入他们的保留节目。春季他们在公共剧场演出,多半是大剧院;夏天他们外出巡演,1589年远到卡来尔。秋季回到伦敦演出,冬天躲进格雷歇斯街的某一个旅店里排练那些准备进宫演出的戏剧。
这时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英国的文学突然空前繁荣起来。
就在这样一股大演历史剧的热潮中,莎士比亚来到伦敦,走进剧团,尝试写剧本,当然不免卷入这股热潮之中。这就是他在创作初期集中地写了一批历史剧的原因。
1587年,贺林西德《编年史》的增订版出版了,人们争相阅读,莎士比亚也抱着浓厚的兴趣读了这部书。听说这部书中的许多材料来自霍尔的著作,他又找来那部著名的《两望族结合记》,如饥似渴地把它读完。从这些历史著作中,他了解了自己民族走过的道路,深深地为自己国家在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时期所经历的忧患而感到痛心。他恨透了那些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而热衷于争权夺利的大贵族,更懂得了一个英明君主在当前是何等的重要,因而由衷地爱戴伊丽莎白女王。他感到玫瑰战争时期民族危机已经达到了极点,同时又是国家由乱到治的转折点,决定先从这里着手。他相信这些惨痛的史迹足以震撼国人的心灵。
1590年到1591年,莎士比亚写了两部历史剧,《克与兰开斯特两望族的争斗》和《理查·约克公爵的真实悲剧》,这两个剧本由潘布罗克伯爵供奉剧团在玫瑰剧场上演。演出获得意外的成功,这一成功启发了他。
他决定把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的史实全部搬上舞台,在已经完成的剧本之前和之后,再多写一部剧本,构思一套四联剧,从亨利六世继位开始,一直写到玫瑰战争结束。前三部作品都是写的亨利六世时代的事情,冠以《亨利六世》的总名,分上中下三篇,后一部剧本以玫瑰战争时期最后一个国王理查三世为中心人物,描写他从篡位一直到失败的过程,取名《理查三世》。
在莎士比亚之前,英国舞台上也曾上演过一些不成熟的历史剧,剧本结构松散,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把历史事件搬上舞台,很少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他的《亨利六世》也是这样,它们插曲式地扮演历史事件,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没有中心人物。当时,英国戏剧发展得很快,特别在学习了古代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后,悲剧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历史剧作家又吸收了悲剧的艺术经验,注意对戏剧冲突的构思,把众多的事件集中在一个中心人物身上。他的《理查三世》就是一部在艺术上更加成熟的作品。这种独创,是他对系列性历史剧的构思,这样的构思能够把历史的长卷搬上舞台,表现更为广阔的场景。这一构思的成功,又促使他在下一阶段产生了编写新的历史剧的创作动机。
在写历史剧的同时,莎士比亚还努力学习古典剧和“大学才子”们的创作,学习意大利的戏剧,试着写作喜剧和悲剧。1592年写出的喜剧《错误的喜剧》就是在学习古代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1593年写出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学习罗马悲剧的产物。他在学习的同时,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力求有自己的创造。《错误的喜剧》虽然是从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脱胎而来,但是它在面貌相似的一对主人公之外,又加上了一对面貌相似的仆人,于是错中加错,引出更多的笑料和奇趣。《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虽然从奥维德的《变形记》和塞内加的《梯厄斯忒斯》等罗马作品中取材,但剧中以杀戮与复仇为特色,这又是他从当时英国作家那里学到的东西。伦敦的观众喜欢新奇的情节,爱看带有强烈刺激性的场面。所以,他的这些习作性剧本虽然水平并不很高,却总能在伦敦舞台上走红。
莎士比亚初露锋芒便取得了成功。他像一颗突然升起的明星,使得伦敦戏剧界的某些人感到意外。有的曾经取得一些成就的人,见到他的声誉超过了自己,很不服气。罗伯特·格林对于他的成名就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他从一个打杂工突然成功,混进剧作家的队伍,不过是接受前人的恩惠而发迹的暴发户。他在临死前不久所写的一本名为《千悔换一智》的小册子中,劝他的朋友不要相信演员。格林的小册子在当年的10月,即在他死后一个月由出版商亨利·切特尔出版。书中对于莎士比亚的恶语中伤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切特尔不得不在他为12月间出版的一本书所写的序言中,向莎士比亚道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露梅雨子

搬来我的小板凳坚持不懈学习

猜你喜欢
名人传

【内容介绍】《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

by:凤娱有声

名人传

讲述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三个伟人。

by:无眠悠悠

名人传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

by:潇潇暮雨_t8

名人传

“一百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前方道路还不知道去向是哪里,保加利亚农庄或是高加...

by:宫羽雅音

名人传

梦想是自由自在的,也是无边无际的。以梦为马,在理想的天空驰骋,相信你会见到绚烂的彩虹。

by:小主持舒鑫奕

名人传

【内容简介】《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作者在作品中着力...

by:全声汇

名人传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

by:小姑猪

名人传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升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达到400万字以上,让孩子...

by:金鑫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