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游

495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闰四月二十六日,南京江宁织造曹家出生了一位日后震古烁今的人物:曹雪芹。



雪芹的生卒年历至今仍存有争论,愿意接受甲辰闰四月二十六这一天是他的诞辰,实际上是太喜欢曹雪芹的巨著《石头记》,书中的宝玉,是曹老师另一层意义上的生命诠释。所以把书中宝玉的生辰意会为芹溪先生的寿诞,这一年闰四月二十六正逢芒种节,今天又是芒种,在此特殊的日子,缅怀给自己带来无穷意趣的曹老师。


曾经有好几年对考证派无比痴迷,因为太喜欢红楼,对解读红楼的书籍总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想更多的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盘根错节的关系,剥茧抽丝之中获得探佚的乐趣,哪怕是一鳞半爪,也甘之若饴。


看了很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论证;

读了无数奇思妙想,

甚至是胡思乱想的所谓解构,

慢慢的迷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距离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愈发的遥不可及。



王羲之在和朋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

于醺醺然中写下旷古未有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其书文笔畅达,意境幽远,

看似一篇纪实文学,

却将当时的战乱离殇淡然处理。

简单的聚会,

又被他以流觞曲水,

烘托的既人文,又高雅。

次日酒醒,欲誊写抄正,

却再也写不出当时的韵味了。


我相信王羲之老人家若看到今天有这么多的人在临摹他的《兰亭序》,一定一笑置之,

他自己都不能复制,更况他人乎!

他一定会鼓励我们用自己的心情书写,

用自己的生命书写。


红楼亦然,

与其在各种解构中沉醉不知归路,

不如回到文本中,

仔细体会雪芹的原笔原意。




除了文本之外,

能被确定是曹翁所做的,

唯有雪芹题写在好友敦诚所著《琵琶行传奇》中的两句诗:

白傅诗灵应喜甚,

定教蛮素鬼排场。

(敦诚重新编排了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如果白乐天老先生在天有灵,一定会叫他的两个爱妾“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在地府歌舞演绎吧。)


虽然只有两句,

却也可以让我们管窥蠡测芹溪先生的诗才况味了。


对我理解《石头记》影响最大的有三位老师。


首推周汝昌老师,



他对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学术风骨,

令人钦佩不已。

看他解读红楼,

就像展开一副长长的画卷,

诗文似图画般令人神往,

语句如泉水般意味悠长。

气势磅礴又精妙入微。

蜻蜓点水又入木三分。

他对红楼梦细如发丝的解读,

真是妙到毫巅。

将世态炎凉,情路坎坷,

娓娓道来,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