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爷(亲子教育)

2026

中国式父母:正在用付出毁掉下一代
「 成 长,是 一 辈 子 的 事 儿 」
父母的思维方式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糊涂的父母会一味地为孩子,聪明的父母却懂得,孩子越付出,亲子关系越好。
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客观上在牺牲自己的同时也毁灭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在教育问题上,中国父母又一次碾轧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七成中国父母担心自己还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
无独有偶,最近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一位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可因为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于是,当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都不愿意生孩子,答案无一例外:贵和累。
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
可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我从不怀疑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可牺牲不是爱,是糊涂,是毁灭自已和孩子!!!
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受:满足感和边界感。
上周末,邻居Maggie夫妻去参加朋友婚礼,把四岁的儿子小宝托我照看。本以为小宝平时和儿子玩得那么好,照顾他应该不是件难事。
可Maggie把小宝送来的时候,我傻眼了,一箱子的儿童用品和一张写得满满的时间表,无辜地跟我说了一句,麻烦你了。
吃完早饭,我照例带儿子去小区花园散步。
于是,招呼着小宝往外走,走到门口,发现小宝呆呆地站在我身后,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原来还没穿鞋。
他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拉着他坐下来,教他穿鞋,儿子不吵不闹地坐在旁边,帮我一起教小宝穿鞋。我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穿好鞋,小宝笑呵呵地跟着儿子冲出门。
晚上,Maggie来接小宝,聊了两句,她就急着带小宝回家,小宝像白天我教他的一样,自己拿起鞋往脚上套,费了半天劲,才发现穿反了,急得满头大汗。
Maggie看着心急,冲上去帮儿子把鞋反过来,小宝哇地一下就哭了。
Maggie一边拎着大包小包,一边哄着小宝,狼狈不堪地走出我家。这样养孩子,怎么可能不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而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帮助,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挫败感。


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来自于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为他人提供帮助。而在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孩子却只是问题的制造者。
以孩子为中心的中国式家庭里还有另一种危险:孩子没有界限感。
孩子摔倒的时候,我们立刻飞奔而去,扶起孩子,拍掉他身上的尘土,用各种方法哄他开心。
孩子背不动书包的时候,我们想也不想,就伸手接过那个并不沉重的书包。
全能父母的跨界帮助,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做是父母的义务。
所谓界限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别。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因为分不清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际交往的边界。
姨妈家有个从小被宠大的妹妹,从上学到生活,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打理。甚至工作都是爸爸托人找的。
她每次到我家串门,只要看到桌上的好东西就会开始随意摆弄。我关紧的房门,她更是如入无人之境。
有一次,爸爸从日本带了一盒包装精美的和果子说给姨妈和姨夫尝尝,表妹想也不想,当着我们的面就把盒子打开,说自己先尝尝。丝毫没有觉得不妥。
她经常抱怨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好,总是喜欢评论别人的选择。人际交往中,困难重重。
小时候没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界限感。(父母打几份工,钱都不断被儿子拿走)
很多父母都有一种困惑,付出少担心孩子不感恩(其实正好相反,你付出多孩子才不懂得感恩孝顺,只会抱怨你以后的付出不如从前),爱得多了又容易变成溺爱。
有这么几个关键,值得思考:
1.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感受挫折(梅溪湖母女)
害怕孩子受伤害,是父母最大的焦虑。但父母的敏感却会让孩子变得无比脆弱。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温迪•莫格尔就曾说过,当父母倾尽全力不让孩子体验到不适时,他们长大后,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正常的挫折。
生活里,你一定经常看到,孩子哇哇大哭的时候,父母第一时间冲上去,安抚他们,用各种各样新鲜的玩意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致于孩子从来没有完整地体验过一次疼痛、难过、恐惧的感觉。
可是,没有体验,就不会成长。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坚强,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处理伤痛、维持秩序。
而父母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示和帮助,而不是直接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2.为孩子设立界限,温柔却坚定地说不
邻居Maggie经常跟我说,小宝是家里的宝贝,她总担心自己一旦说不,就会失去小宝的爱。(不说不的父母一般都会失去子女的爱,因为这样情境中长大的孩子特别自私,长大了只会爱自己,给父母吃鱼头和骨头的儿子)每次听到小宝说,奶奶比妈妈好的时候,她都心如刀绞。
亨利·克劳德在《为孩子立界限》一书中说,父母一旦产生对孩子的依赖,孩子不仅得不到适当的管教,还学会了“把爱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这种功课(要跳楼的儿子)。他们在用情感威胁父母,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温柔却坚定地说不。
有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饭,她带着两个八岁的双胞胎儿子。
男孩在这个年纪特别烦人,这两个孩子也不例外,坐在后排不停地吵闹,朋友果断地把车停在了一边,认真严肃地跟孩子说:
你们太吵,影响到妈妈开车了。如果你们再吵,我就不开车了。
两个孩子立刻安静了下来,朋友开动了汽车。可很快就原形毕露,朋友又一次坚定地停下车。几次下来,孩子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越多越好。合理地设置界限,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们才会管理自己的行为。
3.让孩子为你付出
父母的思维方式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糊涂的父母会一味地为孩子父母,聪明的父母却懂得,孩子越付出,亲子关系越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效应,来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一热就脱掉了大衣,结果,南风获得了胜利。
父母就如同这阵北风,无论外力多强,也比不上孩子内心的自发力量。一个人愿意成长、独立,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成长多重要,而是成长过程里他找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也是。
但他们自我实现的方式比成人简单很多,很多你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洗一只碗,倒一次垃圾,甚至只是伸手去按电梯键,他们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让出一个身位。
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而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让他们像闯关一样帮你来解决问题,当他们帮你做事的时候,才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觉。
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够,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
阵光总结语:智慧父母对孩子应是真爱,大爱,严爱!普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溺爱,娇爱,毒爱!从小孩出生那刻起,中国父母永远只懂给子女付出,子女也就习惯了从父母那索取是一种理所当然,佛告诉我们要放下情痴,父母与子女只是一段缘份而已,小孩应从小靠自己,给一个自立,自信,自强的环境才是真爱!

声音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