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论语》

4988



不少学人只知博览诗书,而不知吟诵?

然自古经典皆吟诵,唯有此法可通圣贤。

                                   ——青松·


▼吟诵,无乐谱的自由唱


吟诵,最开始出现于远古先民的崇拜仪式活动上。其表现形式有吟诵、说白、打击乐和舞蹈等。而吟诵,则是祭告天地神灵、驱邪治病的咏唱之声。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合乐而歌、孔子皆弦歌之,在那“诗歌不分化”,且乐谱尚未发明的时代,吟诵,应当是具有某种音调“框架的自由即兴演唱。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各种戏曲,其唱词也还是“吟”的,戏曲乐谱的记录与创作是后来的事。


诗也吟,歌也吟,戏也吟。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现存的吟诵像是在唱大戏,并且带有地方方言特色,像北京的吟诵调就有点像在唱京剧。




▼为何要吟诵?


到了现代,吟诵已不大为人所知。

偶有听到者,也会觉得土掉渣,不明所以然。

那是因为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遭重创,我们大众广泛接受的读书模式是朗诵


朗诵与吟诵截然不同,它按照既定的标准模式,在台上夸张生动,铿锵有力的表演。它不具备以兴发感动的音乐韵律美。



吟诵,在100年以前,如同识字写字,文人妇孺皆无不晓。


《周礼》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吟诵,是有节奏、有韵律地诵读诗文。


可见,古代的先生是“寓乐于教”,配着音乐来教学诗文,以乐教化心性

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古音吟诵几乎不复存在了,我们要完全回到以前也不大现实。


而吟诵的本义,并不是要让我们拘泥陈规,鹦鹉学舌,不知变通。

花鸟虫鱼皆通音乐,吟诵,是启发我们的心音来诵读诗文,感受先贤思想,感通天地万物。



▼如何吟诵? 


《论语》吟诵专辑是万古儒宗之后,蔡振民老师用家传1000多年的古音吟诵的《千字文》第一章。以平音起调,即语文拼音里的第一、二声调。而仄声,则为第三、四声调。)


其实,吟诵并不难学会,其有规律可循。

吟诵有四个特征,即讲究平仄,讲究叶音,讲究破读,讲究依字行腔。

还有所谓平长仄短平高仄低平直仄曲等说法。


然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即便吟诵套路再深,也要走心,方达读书之要义!



古之吟诵,大多是在私塾先生或伏在母亲膝下一遍一遍聆听和模仿而成,口传心授,先生不会告诉你应当如何诵读为之合适,凭自己的对诗文的领悟,自由咏唱成腔。


所以吟诵虽有方,却无标准评价优劣。

更多时候,它是读书人的一种自娱,并非一定悦耳动听,却在反复吟诵、修正中,证悟知致。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真正掌握吟诵者,可情通古人,自成曲调,修身养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