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1万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0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mp4
0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mp4
03.整体观念.mp4
04.辨证论治.mp4
05.精气学说.mp4
06.阴阳概念、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一).mp4
07.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mp4
08.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mp4
09.阴阳学说应用(二)、五行概念.mp4
10.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mp4
11.五行学说的应用(一).mp4
12.五行学说的应用(二).mp4
13.精.mp4
14.气的概念、生成与运动.mp4
15.气的生理功能与气的分类.mp4
16.血.mp4
17.津液.mp4
18.神、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mp4
19.藏象与藏象学说概念、脏腑分类及特点.mp4
20.藏象学说形成及特点.mp4
21.五脏(心).mp4
22.五脏(肺).mp4
23.五脏(脾).mp4
24.五脏(肝).mp4
25.五脏(肾藏精).mp4
26.五脏(肾主水主纳气、生理特性与外周组织关系).mp4
27.六腑.mp4
28.三焦、奇恒之府.mp4
29.五脏之间的关系(一).mp4
30.五脏之间的关系(二).mp4
31.六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一).mp4
32.脏腑之间的关系(二)、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mp4
33.经络概述、经络系统组成.mp4
34.十二经脉名称、走向规律、分布规律.mp4
35.十二经脉表里关系、流注次序.mp4
36.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一).mp4
37.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二).mp4
38.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三).mp4
39.奇经八脉.mp4
40.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mp4
41.体质的概念、特点与生理基础.mp4
42.影响体质的因素、体质的分类与应用.mp4
43.病因的概念、病因学说的沿革和特点.mp4
44.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风邪.mp4
45.风邪、寒邪、湿邪.mp4
46.湿邪、燥邪、火(热)邪.mp4
47.暑邪、疠气.mp4
48.七情内伤.mp4
49.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痰饮.mp4
50.瘀血.mp4
51.发病概述、发病的基本原理(一).mp4
52.发病的基本原理(二)影响发病的因素.mp4
53.基本病机.mp4
54.基本病机邪正盛衰.mp4
55.基本病机阴阳失调.mp4
56.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精的失常.mp4
57.气的失常.mp4
58.血的失常、精气血关系失调.mp4
59.津液代谢失常.mp4
60.内生五邪.mp4
61.预防.mp4
62.治则概述、正治反治、治标治本.mp4
63.扶正祛邪、调整阴阳.mp4
64.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mp4

声音23评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