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1

    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由王扶林先生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该剧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后7集夏金桂撩汉、司棋之死、海棠花开、贾宝玉丢玉、林黛玉焚稿、薛宝钗出闺、惜春出家、获罪抄家、雪地里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出家等主体剧情仍采用程高本后四十回,另外抛弃了宝玉中举、兰桂齐芳、家复中兴的小团圆结局,并根据脂批红学探佚学研究成果对香菱之死、探春远嫁、贾母之死、巧姐获救等情节进行了修改,又重新创作出狱神庙探监、凤姐死于狱中、湘云流落风尘、贾府家亡人散等剧情。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剧本编写

    本剧剧本由刘耕路周雷周岭三位编剧参考红学家周汝昌的意见进行编写。基于当时“曹雪芹原著,高鹗续写”的主流观点,总体原则为“忠于原著,重视续作”。对于后四十回,合理处就采用,悖谬处则摒弃,并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线和脂砚斋的提示,参考红学探佚学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些修改和重新创作。限于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拍摄的技术水平,原著中的不少内容被略过,比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境”等都没有在电视剧上反映出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当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直到1986年1月才最终定稿,历时两年零二个月。在此期间,周汝昌吴世昌朱家溍杨乃济阮若琳、王立平、戴临风、王扶林等人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全剧本最终由周岭统一修改并定稿。


拍摄过程

    1979年,导演王扶林提议将古典名著《红楼梦》以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幕,此想法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红学界的支持。

1981年11月,中央电视台召开了关于《红楼梦》拍摄成电视剧的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改编问题。

1983年2月筹备组成立,5月编剧组成立,8月剧组顾问委员会成立,《红楼梦》电视剧拍摄进入实质性阶段。12月,剧本初稿正式确定。同时,剧组采取海选形式在全国各地选拔演员,引起热烈反响,一百多个演员席位争夺的异常激烈。

1984年春夏期间,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两期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主要学习内容为研究原著,分析角色,亦学习琴棋书画,增强艺术修养。通过学习,才慢慢确定了最终的演员人选。同时,剧组为了拍摄的需要,按照原著的描述,在北京市宣武区建立了大观园,即北京大观园;出于北京用地紧张的考虑,剧组另外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景址,现都成为旅游风景区。同年2月9日,开始试拍。

1984年9月10日,该剧在安徽黄山正式开机,录下了第一组镜头,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摄,总投资为680万人民币。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镜头近万个。


音乐创作

    《红楼梦》的音乐是由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创作而成。1984年,王立平向《红楼梦》剧组自荐获准,此后历时四年,耗尽心力完成了《序曲》、《引子》、《枉凝眉》、《葬花吟》、《紫菱洲歌》、《红豆曲》、《秋窗风雨夕》、《晴雯歌》、《聪明累》、《分骨肉》、《叹香菱》、《题帕三绝》、《好了歌》13首歌曲,其中仅一首《葬花吟》就费时一年零九个月,用他自己的话形容“这是我投入感情最多、面临压力最大、遇到困难最多的一次创作”。

歌曲《序曲》以古筝开篇,用一段幽怨、婉转的女声独唱,表达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嗟叹情感,其后用弦乐的变调引出红楼梦的主旋律;《引子》则秉承《序曲》的基调,注重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演绎了金陵十二钗的哀怨之声;《枉凝眉》的主题是宝黛悲剧爱情,其曲调极为哀怨,有动人魂魄之感。

歌曲的女声原唱者是陈力,男声原唱者是王洁实叶茅,当时的陈力仅是一名普通的女工歌手,因其嗓音符合王立平对音乐的要求,故被选中。陈力当时丈夫因意外过世,或许是设身处地的感怀身世,她将自己的特殊情感完全注入到歌声之中,唱出了沧桑凄感、动人魂魄的天籁悲音。这亦是陈力的绝唱,之后因为人生变故,她不再从事歌唱事业。


正面评价



       深得原著精髓;叙事好、吸引人;服饰、道具、布景等精致逼真;台词白话、容易理解;没有拘泥于原著,有自己的探索创新。而1987版《红楼梦》的音乐更是被大家认为无法超越的部分,如《枉凝眉》等歌曲更是成为了经典之作。

编剧忠于原著,敢于发挥;导演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演员形神兼备,过目难忘;歌曲浑然天成,哀怨动人;色调明快亮丽,赏心悦目;造型博采众长,深入人心;经典无须争辩,历久弥新。

电视剧在“元妃省亲”、“红楼二尤”、“群芳夜宴”、“白雪红梅”、“晴雯之死”等片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纯真女儿们的美好情性,才华,志趣和悲剧命运,通过这一个个女儿的毁灭,揭露了封建专制之“天”的腐朽和残酷,尚能让人领略“天”与人的矛盾冲突。


负面评价

    电视剧在表现情与理矛盾冲突时,难以令人满意,《红》剧似乎全然改变甚至抽掉了以“理”为基础的金玉良缘和以“情”为基础的木石前盟的对立冲突;这条重线索处理的失当,是导致全剧性失败的关键之一。《红》剧的全部,看不出黛玉哭哭啼啼,吵吵闹闹的深刻原因;中部,宝黛爱情的情节断了线;直到最后,宝钗还在争取“备选”入宫,而贾母竟对木石前盟原想“恩准”,打算选择咯血不止,病入膏肓的黛玉为“宝二奶奶”,如此等等,不仅缺乏逻辑根据,而且根本上改变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性质。至于围绕宝玉的“补天”,与不让补天,无法补天的矛盾冲突,揭示得就更不够了。

声音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