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痛并快乐着

3172
《痛并快乐着》
说实话,以前对于白岩松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是央视著名主持人,至于其他关于他的,我就完全没什么印象了,他做过什么节目,做得好不好,我完全不知道,因为,我从不看电视……
小时候,父母说看电视会影响学习,于是我被彻底剥夺了看电视的权利;长大以后,都是上网,也没有养成看电视的习惯,所以家里至今也没有电视这种高档奢侈设备。顺便提一句,我认为看电视绝对不是导致孩子成绩下降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为即使像哦这种这种几乎从来不接触电视的孩子,依然有能力把学习成绩搞得一塌糊涂,依然早早的在鼻梁上架起一副眼镜……
我对白岩松的认识与了解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本以为是本可以看得很轻松的书,可是事实却是,不但看的一点也不轻松,而且心情会格外沉重。700多页的一本小书,硬生生读了两个多星期,几乎每读完一章都要停下来思考许久。即将三十岁的我去阅读白岩松在三十多岁时的思想时,不由自惭形愧起来,感叹与他之间这思考深度与认知理解上的差距之大。
思想这东西与阅历是息息相关的,而阅历与经历和知识又是紧密相连的;
思想决定了认知的高度与广度,而认知又决定了思想的厚度与深度。
在白岩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形态的认知;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对人性本质的理解。而这所有的思考,都来自于他曾经走过的路,他的脚印留在了往日的工作中,留在了曾今的生活中。他去过很多地方,他也曾在很多人的思想中穿行而过,他把那些路上拾到的精华果实收集起来,酿成佳酿,边行边饮,去体味这其中的滋味,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并不断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读这本书时,让我思考或者是反省最多的是关于愚昧的问题,每当遇到对于一些特定话题讨论的时候,“愚昧”这个词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谈到那个年代的时候,比如说聊到那些特别贫困地区的人们时,比如聊到关于盲目崇拜,思想闭塞等相关话题的时候。
如果我们把愚昧的人看成是井底之蛙的话,那么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井到底是什么?井底的蛙只能看见头顶那一小块蓝天,在它的眼里这便是天的边际,世界的全部,我们会嘲笑它的无知浅薄,嘲笑它思想的局限,嘲笑它那完全没有观过世界的世界观,然而我们是否又站在它的角度思考过,它该如何去观这个世界,它怎么出的了那井口,它面对得只有阴暗湿滑的井壁,没有梯子,没有跳板,也没有人能够帮助它,它该如何离开那个井呢?
我们拥有良好与相对完善的社会资源,我们在享受了其中的好处以后,却难以理解那些完全没有办法享受到一丝这些资源带来的好处的人们,这样应该吗?试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那些“愚昧”的年代,或者是那些“愚昧”的地方,从小父母长辈告诉你的是世间万物由神仙掌管,生老病死是老天爷本子上记录好的,不顺利是因为鬼怪附身……这样的环境下,你确定你还会有现在这般的智慧吗?如果你是哪只蛙,你能爬的上来去看那苍穹打的吗?
曾经的那些“愚昧”是我们的记忆,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我们该宽容,我们该理解,我们更多的是要去学习和反思,而不是一味的叹息,抱怨和夸夸其谈;
对于现在还存在的那些所谓“愚昧”,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去包容,去帮助,消除那界限一起携手同行。
而且,
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些自认为并不“愚昧”的人就真的不愚昧吗?
我们是否也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而已?只不过这井大些而已,只不过井里面的蛙们多些而已。
如果是这样的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生活可能还不如那些小井里的蛙们舒适惬意,他们可以悠然的晒着太阳,谈论这巴掌大的天空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开心时可以毫无顾忌的哈哈大笑……
而我们这些大井里面的蛙们整日的奔波着,为了食物,为了巴掌大的立足之地……而且井大了什么样的蛙都会有,我们只能戴着面具去聊那些所谓重要的事情,我们的天比他们大,却再也没时间去晒太阳……
……
在此就谈一点吧,因为这本书里能思考,能发掘的东西实在很多,每个章节都像是作者抛出的一个话题,让我们去读它的时候不断寻找着自己心里的答案。
我觉得这本书比较适合二十到四十岁的人去阅读,早了经历的东西太少,可能思考的不会有那么多,反而容易错过一些重要的东西,而晚了可能会觉得其中很多东西不够系统,难免觉得不过瘾,在适合的年纪去读一本合适的书,收获才是最大的。
声音28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