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Vol.038

2515

技巧与理性的完美平衡--Leopold Godowsky

Leopold Godowsky
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

Leopold Godowsky1870年出生在立陶宛维尔拿附近的索什利,1938年在美国纽约逝世。戈多夫斯基以半自修的方法学习钢琴,九岁在维尔拿第一次公开演出,按着又到俄国、波兰、德国巡演,1884年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同年开始在美国发展职业演奏事业,1886年到1890年间在伦敦与巴黎居住,1890年到1900年在美国巡回演出并在纽约、费城与芝加哥教学,同时期归化为美国公民。戈多夫斯基首度在柏林登台是在1900年,1909年接任布梭尼的职位成为维也纳音乐学校钢琴高级班总监。1914年在美国定居后,戈多夫斯基演奏之余也致力于教学、作曲及改编工作,不过他的钢琴演奏生涯却在1930年于伦敦录制肖邦第四号诙谐曲时,发现手指麻痹而意外结束,技巧、理性与直觉问的完美平衡是戈多夫斯基的钢琴艺术最无与伦比之处。

技巧与理性的完美平衡

  戈多夫斯基早年的学生,后来成为美国著名乐评人的里伯林 (LeonardLiebling)记得有一回多位重量级钢琴家与戈多夫斯基围坐在钢琴旁,这些人谈论起机械构造及音乐诠释的问题。「在场的有列文涅、罗森塔尔、霍夫晏、加布里洛维奇、霍洛维兹、帕赫曼、汉伯格、包尔、拉赫曼尼诺夫、帕德雷夫斯基等人,所有人都承认戈多夫斯甚艺术的优越性与独特性,他们把戈多夫斯基视为改革家、学者、先知,甚至你要说把他当佛祖也可以。」包尔不落人后,他简单地表示:「(多夫斯基)疑是我们当中最伟大。」戈多夫斯基的朋友霍夫曼则在与戈多夫斯基相处一晚后告诉当时还很年轻的查辛(Abram Chasins):「别忘记今晚你所听到的一切,不要忘记你听到的声音。这世上再也不曾有这样的音乐。」

对于曾经在戈多夫斯基家中听到他演奏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反应。坐下来的同时,他们会产生是在聆听录音的错觉:戈多夫斯基是当时前后三十年里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享誉极高、广受欢迎的艺术家,他和霍夫曼、罗森塔尔、列文涅、拉赫曼尼诺夫代表了钢琴界的精英,也为所谓的「钢琴黄金时期」写下定义。至少乐评人荀白克(Harold C.Schonberg)曾经力陈「各自独立的双手、平均的十指、克服复音的能耐再用最适合钢琴的手法加以修饰,(戈多夫斯基)在钢琴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赞美之词让人有一听这钢琴演奏完美典范录音的好奇心。  

不过,可惜啊!戈多夫斯基的录音无法完全窥见他的音乐天赋及证实这些赞美话语的真实性、除了戈多夫斯基的录音数量极少(虽然有些曲目已经能证实以上的描述),真正能表现戈多夫斯基音乐风格的录音也不多。戈多夫斯基不像上述的同行如:罗森塔尔、列文涅留下火花四射、令人摒气凝神的《维也纳狂欢节》与舒尔兹—艾弗勒《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录音(如果没有意外,这两张录音已经可以列名钢琴史上的「传奇」),他没有录制协奏曲,而今人惋惜的是,也几乎没有留下自己的作品录音。霍夫曼对查辛总结时谈到:「大众没能在戈多夫斯基还能演奏的时候听到他的演出,这是多么悲惨。」理由呢?杰出钢琴家与作曲家查辛注意到,「戈多夫斯基在舞台上无法精准表现出自己的观点与技术,他的戏剧性、音乐色彩全都留在家里」。戈多天斯基的住所就像钢琴家的神殿,而一些才华少于戈多夫斯基的钢琴家却留下更动人心弦、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录音。

事实上,戈多夫斯基属于不常走进录音室的钢琴家,而他的音乐也不适合录音。在晚年的书信中,戈多夫斯基曾经提到「别用录音来论断我!」(他还在这些字底下画线以特别强调这句话)「我所有钢琴录音都在非常原始的情况下录制,左手的声音老是比右手大,而当双手比较*近的时候,踏板的使用就会过或不及。」(在探索更好的演奏效果过程中,戈多天斯基花了好几个小时来测试手指按键的轻重并特别调整技巧以期符合录音器材所能接受的标准)「演奏的时候总是担心一些微不足道的瑕疵会被放大。只要在演奏的时候想到上述事情,任何优秀钢琴家都会更加恐慌。这是可怕的折磨,对于愈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更是可怕。1930年春天,我的健康因神经麻痹而受损,有谁能体会这种感觉!」  

不过,戈多斯基还是录制超过两百张的唱片及纸卷。他于1907年首度在纸卷上录音,最后的纸卷录音则是在二○年代中期;第一次唱片录音是1913年为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录制(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为哥伦比亚唱片录制三十二首小曲。这些录音是当时戈多斯基的代表作,但是没有收在这套唱片里)。

  从1920年到1926年,戈多斯基只为Brunswick这个厂牌录音,录了近八十首作品,其中部份在1925年8月录制的曲目因电气录音技术出现而重复录制。这些曲目包括肖邦、李斯特、德布西、夏米纳德、李亚道夫、鲁宾斯坦、麦克杜威及少量戈多夫斯基自己的作品,包括戈多夫斯基在1926年完成,两首(全部共十二首)改编自舒伯特歌曲的钢琴曲。〈早安〉(改编自《美丽的磨坊少女》)在1926年9月11日录音,也就是作品完成后的三个星;另一首〈晚安〉(改编自《冬之旅》),是戈多夫斯基最好的录音之一。再也没有钢琴家能弹出如戈多夫斯基般透明精致的音色与音乐中潜藏的悲观主义,或许戈多夫斯基在纽约公寓里对「女友」(同僚们都知道他的痴情)的思念都融入音乐里。戈多夫斯基为什么没有多为Brunswick录制自己的作品,至今仍是个谜,因为他在这段时间为Brrnswick录了不少没有价值的作品,如:雷恩(Eastwood Lane)的《废物射手》或查克威尔(Camille Zeckwer)《在船上》。

  虽然乐曲经过简略,甚至曲末如暴风雨般的急板双八度音也缩短,李斯特改编自威尔第作品的《弄臣改编曲》(戈多夫斯基一共录过三次,这里收录最后一次)仍属重量级录音。一开始装饰奏的音色就很有吸引力,主题轻巧再现时,有谁能弹出细致而又冷静自若的音乐?听听戈多夫斯改编甚多的主题第二小节,以及第五小节重新改编过的和声,还有第七小节增加左手部份的乐段,戈多夫斯基的演出极为高尚优雅而且精致。  

戈多夫斯基在1928年到1930年间与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下第三与第四张唱片合约,当时留下的录音都收录在这张专辑里。第三张专辑的计划是肖邦夜曲系列,不过,这次录音的过程显然并不愉快,因为总计录下七十多次后,最后竟然只发行其中十二首。乐评人纽曼(Ernest Newman)评论这次的录音质量干得像沙一样(幸好这里有经过处理修饰),但是它的贡献在于能在戈多夫斯基的演奏中,找到大部份都只能见诸字面的戈多夫斯基式教育方法。  

葛利格叙事曲(挪威民谣主题十四段变奏)有另一层意义。依据布莱恩.克利姆普(Bryan Crimp)的说法,「这是早年电气录音时期最出色的钢琴录音之一」。戈多夫斯基在1907年8月向柏林的听众介绍葛利格,当时这位挪威作曲家才逝世五个月。葛利格曾经建议戈多夫斯基应该如何诠释这首叙事曲,他要求戈多夫斯基试试录制这首作品的可能性。很快地,戈多夫斯基在纸卷上录下这乐曲;二十二年后又在哥伦比亚唱片录音,可说是在葛利格祝福下完成的录音,这次的录音相当具有说服力。  

声音47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