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4万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完成在1806年。这一年,他对他的学生 ——伯爵小姐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 乐曲正反映出他这些日子 生活中所充满的诗意。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 位,协奏乐队则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乐 队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因此该曲又被称为《交响协奏曲》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所谓三、四、五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大部分小提琴协奏曲都是用D大调写成,贝多芬这首也是D大调。

这首协奏曲是那种典型的协奏曲格式,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其中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贝多芬的协奏曲(包括钢琴协奏曲)戏剧性都不是很强,从整体的情绪上来说也是不太激烈的。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这一乐章从定音鼓的五击开始,因此这首协奏曲也被称作《定音鼓协奏曲》,乐队前奏将呈示部的主题首先演示一遍。其中的D大调主部主题沉静、安详,A大调副部主题力度有所加强,并在重音拍上采用顿音,显得非常坚定、果断。整个乐章中一直由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有对比,但是没有激烈的冲突。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坚定的。

第二乐章,小广板。这一乐章是典型的贝多芬抒情曲,是一种宽广的抒情。单簧管呼应着小提琴奏出的乐句,一句一句平缓地流淌,其中间或有小提琴的快速经过句。最后,经过一个简短的小提琴独奏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平静的。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小提琴一开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题,这个跳跃的主题充满欢乐的情绪。随后,乐队重复。这个主题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现,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音域跨度极大,充分表现出欢乐和高昂的情绪。这个乐章的高潮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

奥地利小提琴家沃尔夫冈·施奈德汉2002年以88岁高龄去世,他的录音大多集中在DG,LP时代数量较多,CD时代却未给予应有重视,以至于我的零星收藏大部分来自日本的再版,不过音响效果的处理显然比现在的“原版大师”套装好很多。日本版当时定价较高,却仍有很多“施奈德汉迷”不吝千金,成系列购买,比如莫扎特奏鸣曲和协奏曲全集等。不过,一般爱乐者对施奈德汉的认识大多始于那张获得“企鹅三星戴花”殊荣的贝多芬D大调协奏曲,其超凡脱俗的平静之美是无可替代的,那几乎就是德奥小提琴乐派演奏贝多芬D大调的“绝响”。

施奈德汉看起来更像一位学者,但是从艺经历却比较丰富独特。他先后担任过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席,还组建过很有影响的四重奏团,后来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和琉森音乐学院任教。他的妻子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席女高音伊尔姆加德·西弗丽德,以演唱莫扎特作品闻名,她与施奈德汉的姻缘堪称人人艳羡的“神仙伴侣”,许多作曲家都为他们专门创作小提琴和女高音的二重奏,其中最著名的是弗兰克·马丁和汉斯·维尔纳·亨策的作品。当然,施奈德汉也是马丁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权威演绎者,以他与作曲家的亲密关系,虽然未能成为该作品的首演者,却是最重要的传播者。施奈德汉1955年的录音是该曲的第一次录音室录音,由安塞梅指挥,原本在DECCA发行,后来被编入马丁重要作品的“小双张”。施奈德汉的演奏音色极为纯净,音响自然清丽,弥漫着虚无飘渺的高洁之气。也只有听施奈德汉的演奏,才能体会到这部协奏曲的高贵和精妙。虽然是单声道录音,却丝毫不感觉音场的紧促和声音的干枯,反倒是觉得更真实,更有临场感。

施奈德汉还于1953年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录过另一个贝多芬D大调,虽然音响效果略逊后来的立体声名版,但保罗·范·肯彭的指挥更有动力感,与施奈德汉的配合也更有互动性,正像他与威廉·肯普夫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一样。他们都没有孜孜以求作品深刻内涵的企图,只是自然呈现音乐的美感和欢乐昂扬的情绪,力度运用十分均衡老到,旋律起伏如呼吸一般顺畅平展,乐思演进如涓涓细流,蜿蜒远去,无止无歇,直入天际,不知所终。这种对音乐的诠释精神在今天是那样匮乏少见,更可见施奈德汉及其同道所代表的德奥学派风范确如过眼烟云,不可重现。

声音5评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