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山上的明灯

387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和国网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联合录制。

取材于萧山电力的“点亮玉树”公益行动。既是一个艺术创作的故事,更是一份真实发生的情缘。

 

2010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由于基础设施的破坏,玉树的不少孩子只能生活在无电帐篷学校中。黑暗中孩子们的一双双眼睛,无时无刻不期待着光明的到来。萧山供电局看到相关消息后,开启“关注玉树无电学校——点亮孩子心灵之灯”公益行动。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与西藏自治区接壤。平均海拔4449.4米,大部分终年积雪。

 

广播剧的主人公王喆,来自江南水乡,是一名参与“点亮玉树”公益行动的电力工程师。对于来自南方低海拔的王喆来说,玉树缺电缺水,更是缺少接续生命的氧气。在南方,挖个地基、搭个发电的光伏板架子,是小菜一碟,可到了高原,不干活都头重脚轻,浑身难受,睡不着觉还拉肚子。

 

王喆带着坚定的决心和必须完成的使命,克服种种困难,执着工作。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藏族孩子扎西。酷爱画画的扎西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被压断了腿,从小不知道“电灯”是怎么回事。王喆答应他,太阳升起落下50次,就把光明送到扎西所在的格拉山小苏莽乡。……

 

《格拉山上的明灯》围绕一个“情”字展开:“剧中既有藏族和汉族人民的感情,又有父子、祖孙的亲情。”剧情中,“志愿者们实现了玉树草原上校校有电,为孩子们点亮了明灯;孩子们的笑容、藏民淳朴的民风,也点亮了志愿者们的心。这就是明灯的意义。”


声音3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