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5355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7至1878年,是四十五岁的勃拉姆斯创作最旺盛时期作品,其唯一性、调性以及首尾乐章的不太快的速度(nontroppo)都跟贝多芬的“神品”如出一辙,勃拉姆斯用这样的方式传递出他是“贝多芬传人”的心声。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各自精彩,各自美丽,昭示勃勃生机的大自然之美与不同的情怀色彩。勃拉姆斯这部作品因其交响化结构,必以复杂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弥漫着德意志的音乐精神,是对“天地人神”四重结构的沉思,可以当做一部史诗去聆听去理解。在风云变幻的十九世纪后半叶,勃拉姆斯是深受德国传统濡染的作曲家,自然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之后主奏小提奏以d小调热情而华丽地登场;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风格;接下来的是美妙的发展及变奏,使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 第二乐章 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 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无疑是整个乐章中最动人之所在。 第三乐章 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形式。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在创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之前,勃拉姆斯刚发表了他的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距离他那部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的发表也不过一年时间。勃拉姆斯把这部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他是勃拉姆斯的挚友与知音,曾为年轻的勃拉姆斯叩响当时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舒曼的家门,让“千里马”得以与伯乐相遇。1879年,这部作品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音乐厅首演,由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勃拉姆斯亲自指挥,在经历了两人多次的探讨与修改后,这部作品逐渐成为古典音乐舞台上的常客,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以及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起,被乐迷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Mutter)1963年6月29日生于德国莱茵费尔登,德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穆特被认为是经卡拉扬一手调教、继承了最纯正德奥血统的小提琴演奏家,5岁自愿学小提琴,7岁就拿到了德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冠军,13岁就登上了柏林爱乐大厅的舞台,名副其实的音乐神童。15岁的时候,她被评为德国年度艺术家。1985年,年仅22岁的安妮·索菲·穆特当上了皇家音乐学院国际小提琴研究会的首任主席。至今,她已经以优雅琴声纵横古典乐坛40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