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春天 克鲁采

1.1万

《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的别名,创作于1801年,F大调,通常也被称作《春天奏鸣曲》(the Spring Sonata)。

一般认为是由于此曲第一乐章所荡漾的青春气息,被人们恰当地称为《春天奏鸣曲》。 “春天”的名称并非是贝多芬自己所起,而是后人根据作品内容所赋予的。这部奏鸣曲属于贝多芬的早期创作,在风格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同类作品的传统,乐曲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音乐明快而甜美,轻松而活泼,犹如绚丽灿烂的春光,乐曲虽然是在描写大自然的春天,但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记录了贝多芬青春时代对生活的感受。

《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作品47,别称《克鲁采奏鸣曲》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2年至1803年间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发表于1805年。贝多芬并未给这部作品定调,但它通常被称为《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鲁道夫·克莱采(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是法国十八世纪末小提琴家,同时也是作曲家,著有《42首练习曲和随想曲》。贝多芬极为欣赏他,并把这部已经出版的作品题献给他,但是克莱采从未在公开场合演奏过它,甚至曾称其为“完全不可理喻的”,令贝多芬十分恼火。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部他看不起的曲子,却使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

  克鲁采奏鸣曲以其所需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深沉热烈的感情和四十余分钟的演奏时长而闻名。作品中所蕴涵的感情丰富,第一乐章所表达的是愤怒,而第二乐章是沉思的,第三乐章则表现出欢乐蓬勃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