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第14号弦乐四重奏 大赋格

2851


贝多芬的16首弦乐四重奏(再加上作品第133号“大赋格”)毫无疑问是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形式的登峰造极之作,也和他本人的9首交响曲一起成为所谓“纯古典音乐”(high classical music)的代表。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共包括第十二至第十六号共五首作品,另外还有一首《大赋格》。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如下特点:从曲式结构上看,打破了乐章之间的界限,增加了乐曲的连续性,可以通过音乐完全地倾诉自身的想法。从乐思上看,旋律趋于宗教性、抒情性,在欢快情绪的背后更多的是包容和内省。从创作技法上看,旋律更加细化为“动机”,围绕动机发展延伸,具有独特的个人痕迹,和声厚重,蕴含了强烈的情感。有人说,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是他留给后人的遗书,具有“积淀后平静地流动的那种深刻与令人感动”。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形式似乎特别受到贝多芬的青睐,他的弦乐四重奏创作也几乎贯穿他创作生涯的全过程:第一批作品18号的6首创作于1798年,而最后博大精深的5首晚期四重奏加上“大赋格”则几乎是他最后的作品(作品第127号的写作始于第9交响曲上演之后,而作品第130号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作品)。从还带有海顿风格的早期四重奏到最后似乎已经不受任何音乐格式限制的晚期四重奏,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承载了他最深邃的思想和最高深的作曲技巧。由于四重奏这一形式的特点,从听感上来说也许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起初不会像他的交响曲那样给人感官上的强烈震撼,但是久听之下那种结晶于音符之中的人类精神活动的精华,就像一种不可捉摸但又挥之不去的芳香, 能够滋润大脑皮层更深处的神经元。

正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是每个指挥家都要攻克的顶峰,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是每个弦乐四重奏组合绕不开的高山。也正如他的交响曲一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没有所谓“正确”甚至“绝对权威”的演绎, 只有在精神气质上相对接近贝多芬世界的演绎。


贝多芬:第十四号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14


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升C小调,OP.131,实际上是P.132(第十五号)的下一首作品,作于 1826年,贝多芬逝世之前的8个月。此曲最初呈献给友人沃福麦雅,后因军官斯通泰汉姆录用贝多芬的侄儿卡尔,改赠给这位军官。

共7个乐章,各乐章连续不间断地演奏:

1.不太慢且颇富表情的慢板,升C小调,自由的赋格曲式。此赋格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第一小提琴呈示主要主题,第二小提琴以低五度应答,其它乐器承接而展开赋格。第二部分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从最初主题导引出的旋律,接着第二动机登场。这些主题展开后,第三部分从中提琴陈述最初的赋格主题开始,其他乐器顺序追逐表达赋格。


2.很快的活泼的快板,D大调,小提琴展示一个回旋曲主题,以这一单一主题发展出各种旋律,以对位方式展开。


3.中庸的快板转慢板,实际是下一首变奏曲的序奏。


4.不太慢且颇像歌唱似的行板,A大调,由以两部形式构成的32小节主题、6段变奏和尾奏组成。


5.急板,E大调,谐谑曲,其中中段由两个旋律为素材构成,曲子返回谐谑曲主部,中段音乐再现,接着第一段第三次再现后,移入结尾部。


6.颇似稍微行板的慢板,升G小调,此乐章也可视为终曲两段体的序奏。

(美战争剧《兄弟连》配乐)

7.快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结尾有很辉煌的表达。

韦格的录音虽然乏善可陈,但它的演绎,却是所有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团里面最出色的。正如乐友们公认的“它的演绎入木三分”。它的权威性,一如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样无可置疑。尤其贝多芬晚期的那几首弦乐四重奏,韦格的演绎,没有抒情,没有任何华丽,没有任何虚饰,每个音符都散发着咄咄逼人的深刻性。不大饱满的演奏,就好像施纳贝尔的单声道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样,恰恰衬托出了作品干涩艰深的内涵。

韦格的这个版本,实在很难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