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 大提琴奏鸣曲

3905


《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第一乐章:不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饱满深沉、略带伤感的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在低音区陈述出来,第二句则转到明亮柔和的高音区;钢琴以涟漪荡漾的对位音型提供背景和动力。钢琴复述第一主题后经过一段三连音过渡,大提琴奏出稍快的激情四射的第二主题,与钢琴构成相互追逐的卡农曲。接着一段轻柔且神秘的大调乐句结束了呈示部。乐曲经双呈示部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首先第一主题变换面貌在高音区展示,乐句力度逐步增强,旋律片段不断向上攀升,形成一次次的冲击。接着第二主题也热情重现,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随后音量减弱,钢琴优美的三连音与大提琴对话,在神秘乐句以小调重现后自然过渡到再现部。再现部两个主题依次重现,钢琴使用分解和弦呼应,乐曲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感觉。尾声极为出神入化,大提琴轻轻地陈述,钢琴在宽广的音域空寂地衬托着,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三段曲式。第一段钢琴引入,大提琴奏出一首三拍子舞曲,情绪优雅中带有活跃,节奏则是轻盈端庄,其中的滑奏显露出一丝幽默感。第二段是两件乐器合奏的一段抒情旋律,临近结束时低暗的色调飘荡着一些苦恼。第三段再现第一段,舞曲旋律略有发展。

第三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一段奔放动感的赋格曲,由钢琴两声强击后首先奏出,大提琴不久后跟随。两件乐器尽情奔跑、相互追逐,形成有力而自由的氛围。作为对比的第二主题平稳和缓,但是激动的节奏依旧在背景中闪现。短小的展开部旋律短促有力,力度增强,两个声部都迸发出强烈的激情,如同大海波涛翻滚一般。再现部简略地变化再现两个主题。尾声赋格曲中三连音节奏一路上扬并发展成急板,最终光辉灿烂地结束全曲。

F大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作品99号)创作于1886年
这首奏鸣曲是作曲家在完成他的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21年后创作的。当时50岁开外的勃拉姆斯,已经创作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首大型作品《第四交响曲》,进入他人生创作的顶峰时期。这首《F大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也是勃拉姆斯晚期的力作之一。根据勃拉姆斯一贯的创作作风,这首作品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完成的,由此使得这首作品篇幅长大、结构复杂、乐句宽广、乐思充满思辨、欢乐与伤感等多重意味的特点,无论对演奏者与聆听者来说,都是一部重量级的作品,所以有人形象地把它比作一部交响乐,足见一斑。

《F大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在“汹涌波涛冲击般”的钢琴震音下,大提琴奏出歌剧咏叹调式的旋律,呈示部的发展充满了热情。发展部为升F小调,力度减弱,大提琴奏出柔和的半音阶化的新旋律,钢琴加入后达到顶点。再现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它的变形相当的优雅。第二乐章是一首深情的慢板,升F大调,三段体,在这一乐章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大提琴的抒情性,钢琴则与之呼应展现了完美的对位,这是全曲最为优美和出神入化的乐章。第三乐章,热情的快板,F小调,速度极快,随时出现偶尔的休止,与节奏的变化,以体现幽默的风格。第二段是回旋曲和奏鸣曲有机的结合。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这一乐章在正主题之后,副主题的出现明朗而活泼,后略显忧愁。正主题再现后,转至D大调,第二副主题出现,钢琴的三连音充满内在的动力。尾声是由大提琴拨奏暗示着主题的音调。

这部作品十分长大,一气呵成,钢琴与大提琴都运用了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演奏技法,表现了多层面的乐思。欣赏者需要反复聆听,逐步感受作曲家音乐语言的特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