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症赋

2.5万

17年的冬天,正在复习考研的我,闲暇时去图书管里翻阅书籍,便对《任之堂跟诊日记》爱不释手,每天不论学习再忙,总会抽出时间来阅读,当书本最后一页合上时,我便毅然决定不考研。

18年的夏天,刚踏出校园的我,便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这座南方小镇,追随着曾师的步伐。

还记得那天,大家一同在书房里,听着曾师为我们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向传授我们如何去写好中医小说。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拿起笔杆子,一起助力,来撬动中医普及这颗巨球。

曾几何时,针灸歌赋因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诵,而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古时候学医,背诵针灸歌赋便是必练的一项童子功,若是想拜师学针灸,没有把歌赋倒背如流,师傅是断然不会让你进门的。

而自道光皇帝一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清朝便将太医院的针灸科废除,自此,世人重药轻针,针灸便迎来了它最黑暗的一个时代,针灸歌赋的发展更是停滞不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针灸才重获新生,针灸歌赋才重现于世。

然而近观现在的针灸教材,却难觅针灸歌赋的踪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进行创作时,查阅各种资料,确实有些歌赋的某些内容难以用所学经络知识来解释,还有一些可能存在传抄问题,同时有些穴位的主治没有经过临床验证,在没有文献证据的基础上,也是需要审慎思考的。

但这些都并不能妨碍大力提倡发扬针灸歌赋,正是因为这些有待考证,便更应该加大对针灸歌赋的研究,切不可因为不假思索地用于临床,而不见成效,便食之无味,弃之不用。

人是遗忘性动物,当我们离开校园多年后,可能早已忘记老师在课堂上挥墨铺毫的身影,但是只要是用心背过的歌赋知识,却能伴随指导一生临床,可谓是随时行坐随时用,到处人间到处求。


声音13评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