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第3、4号钢琴协奏曲

1.1万

指挥: 桑德林

钢琴演奏: 内田光子

乐队: 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inor Op.37,作于1800年,题献给路易斯·费迪南德王子(Louis Ferdinand),于1804年出版。本曲是贝多芬最早发挥其创作潜力的作品,是贝多芬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他本人对此曲也充满自信。与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交响曲的韵味,钢琴部分也能发挥出钢琴本身独特的风格,这两者浑然融合,构成宏伟的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他以往的钢琴协奏曲里的柔弱、单薄已荡然无存。他加强了钢琴作为主体的力度,使它的对应织入整个音乐发展,使结构更为恢宏,全曲洋溢着年青力壮的粗犷男性的作风,显示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层楼”。而贝多芬的交响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c小调,2/2拍,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整个乐章的第一主题,由木管部分奏出,然后才由全体管弦乐合奏发展;第二主题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演奏,主奏钢琴随后出现,与管弦乐互相展开对话式的发展,显得威风堂堂。

第二乐章,广板,E大调,3/8拍,三段体形式。乐章主题由主奏钢琴静静地呈示,如祈祷般复杂、深沉的情绪回荡其间,更有醇厚的和弦来加强乐曲气氛。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4拍,回旋曲形式。乐章主题首先由主奏钢琴呈现,给人以疾步攀登山坡般的急促感觉,继而由双簧管予以反复和发展。 乐章在进入回旋主题后,作为终结部的基础,灿烂地结束全曲。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 no.4 in G Major Op.58 ,作于1805-1806年,题献给鲁道夫大公(Erzherzog Rudolph),于1808年出版。这是一首规模庞大的乐曲,它的风格清新,构思完美,充满柔和的浪漫音调,在沉静中蕴藏着无比雄浑的内在潜力,是贝多芬热情横溢的抒情作品之一。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G大调,4/4拍,奏鸣曲式。乐章开始突破惯例,没有用乐队演奏的部分,而是由钢琴直接奏出很有特色的第一主题,此主题由敲击动机构成。之后加入乐队并加以发展,音乐从G大调突然转入B 大调,调性色彩形成鲜明对比。钢琴的一些轻快的三连音乐句也使色彩有所变化,然后钢琴转入更加富于即兴式的发展。在钢琴奏出的格外有表情的连接段之后,音乐的进行一改开头的那种静观、沉思的形象,而变得越来越热烈激昂,这时,第一小提琴以D大调奏出第二主题。展开部由钢琴开始,以一些不安宁的下行音阶进行为基础,其中也有一些抒情的段落,第一主题在这里得到过非常有力的肯定。再现部有所压缩,但更富于表情。贝多芬曾为这个乐章写过两套华彩乐段,其中一套长达100小节,另一套是51小节。此外,莫舍勒斯、克拉拉·舒曼、封·彪罗、安东·鲁宾斯坦、布索尼等都为这一乐章写过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e小调,2/4拍,即兴风格,共有72小节。这个乐章以发展对话原则为基础,其中有两个对比性的形象,一个是弦乐齐奏的严厉恐怖的断音主题。另一个是钢琴叹息般的答句,一直十份优美动人,贝多芬曾注明整个乐章的钢琴都要使用弱音踏板,强调钢琴乐句的温柔的性质。很明显,这两个主题的对比孕育着一种标题性的构思。在音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的叹息般的音型越来越宽广有力,它那激动的颤音和乐句都很富有激情。这一阵戏剧性的热潮过后,乐队的主题在低音区神秘地隐约可闻,在乐队的持续和弦的背景上,钢琴最后一次露面,就在这极为轻微的持续音中,隐约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甚快板,G大调,2/4拍,回旋曲式。这个回旋曲是明朗、轻快而欢愉的。紧接前乐章由弦乐奏出气愤明快活泼而且富于节奏感的主要主题。钢琴将此部分变奏反复,经过部分出现后,乐队再以强奏将主要主题反复。副主题由钢琴以弱奏呈示,给人沉稳的感觉。管弦乐队承奏后,钢琴奏出华丽的分解和弦。接着是主要主题的再现,之后进入钢琴与乐队对话的发展部分,当钢琴将副主题再现后,主要主题再度出现形成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