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 A大调第四号交响曲“意大利,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

1.5万

《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是门德尔松最为著名的交响乐之一,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作者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曲目灵感来自于对意大利的印象,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1830年5月,门德尔松开始遨游意大利,先后在罗马及其他城市居住了一年多,意大利美丽的大自然、艺术古迹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强烈的吸引着他,并在意大利成功的举行了多场音乐会,生活过得充实愉快。在耀眼的地中海阳光里,小提琴象在召唤人们去探险。随着乐曲的发展,人们似乎已经置身于意大利那片美丽的国土。

活泼快板

有明亮的舞蹈节奏,以小提琴纯净的音色表现对意大利明亮的天空与蔚蓝的海水印象。

流畅快板

短小的序奏表现优美宁静的少女祈祷,双簧管演奏的旋律亦极优美。

稍快中板

主旋律朴素而活泼,近似德国民间舞曲,中断极为优美,浸透了华丽和优雅。

急板

表现罗马一带的民间舞“沙塔莱拉舞曲”与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两种舞曲节奏交织热烈而豪放而推向高潮。




门德尔松在1825年完成了这部卓越的弦乐八重奏,那时候他还只有16岁。这部作品于这年年底在他柏林家中的周日音乐聚会上完成了首演。

 

门德尔松完成这部八重奏时,贝多芬、舒伯特和韦伯依然健在并活跃。就在此前一年,舒伯特完成了他自己的F大调八重奏。由16岁的门德尔松创作的这部作品,明晰地确认了他有与这些杰出的同行并肩屹立的权力,正是这部作品,表明了他作为作曲家的成熟期的开始。

 

就斯特拉金先生对这部作品的观点来说,他将其看待为在室内乐上少有的“视野上‘管弦交响化’”,它是门德尔松自身想法的成功贯彻,而没有添加过多的乐器。作曲家在乐谱中表明,他的八重奏是由“所有乐器依照交响管弦化的方式来演奏,强弱必须严格地被遵守,比这一类型的曲目中通常要求的更严格”。他确切地预料到,这首曲子将由在乐谱中规定的更大型的弦乐组所演奏。在谱写下它的三年后,作曲家自己将有明显的管弦化潜力的谐谑曲配上新的配器,改编为他第一交响曲的小步舞曲,在他1829年首次访问伦敦的时候演出。

 

这部八重奏“管弦交响化的风格”在一开始就很明显,在它热情坚定的管弦化姿态下,似乎与室内乐领域联系得比较少,更接近管弦乐小夜曲,而与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苏克、格里格、霍尔斯特的作品风格似曾相识。

 

这部作品著名的G小调谐谑曲据说直接指向了《仲夏夜之梦》的音乐形式,但它的灵感,据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妮说,来自于不同的文学素材:歌德的《浮士德》中《巴鲁普吉斯之夜》的最后句子。

 

门德尔松规定了他自己的谐谑曲新形式:首先,他使用了2/4 拍,而不是当时在这一乐章内广泛使用的3/4拍;将其设置为奏鸣曲式,有一段小巧优雅的尾奏,但没有三声中段。这一乐章的说明,“轻松活泼的快板(迅速而且尽可能地轻快)”,充分地定义了这一段的个性,它从头至尾都由中弱的断奏来演奏。

 

既然创作出了就其本身而言如此惊人的乐章,门德尔松毫不犹豫地在活力四射的终乐章中间接提到谐谑曲。终乐章无疑展示了对亨德尔的赋格形式的注意,而毫无疑问地增添了作曲家的个性特征和不竭的想象力,标志着这位心思巧妙的16岁少年的成就。即使在20年以后,他身后已有了卓越的交响曲和协奏曲、宗教清唱剧以及《仲夏夜之梦》配乐,门德尔松仍然将这部八重奏称作他最喜爱的作品,他回忆道,“在谱写这部作品时我度过了一段愉悦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