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史铁生

4
前言
1987年,我应山西《黄河》杂志社的邀请,前往五台山参加他们举办的一个笔会,同行的作家中,有石铁生、蒋子龙等人。车行途中不慎跌入一道山沟,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翻车”事件。当时,大家清醒过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关心铁生的安危,奇迹的是,在翻车的一刹那,铁生的轮椅车在空中转了一圈,又平稳的落了下来,毛发无损。大难之中,铁生始终安静的微笑,给人一种宽厚的超越了生死你仁者形象。

我在认识史铁生之前,已经阅读过他的许多作品,如果说,他在《午餐半小时》中还有一丝冰冷的气息,那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问世,则意味着铁生完全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一种对世界的善意和爱,一种对生命的眷恋和依依不舍,一种对人民和土地的重新认同,曾经深深的感到感动过一代人的心灵。

石铁生常年受病痛折磨,就是这样一个作家,却能超越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对人,对世界,对自然,对一草一木,一饭一粥都充满着善意和爱。石铁生是那种毫不张扬的作家,但他的善意,他的爱,他的思想却如山间溪水,缓缓而淌,却无尽无止,我觉得石铁生是那种真正具有宗教感的作家,打破个人的生死玄关,已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

史铁生还是一个思想者,在他的作品中充满对生命的追问,这种追问具有浓郁的形而上色彩,我们只要读一读他的作品《毒药》,读一读他的《命悬琴弦》等等,就能感受到这种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

《我与地坛》是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最为优秀的作品。正是在这篇作品里,石铁生把自己对生命的全部感受、思考和追问都融入其中,其感人之深是许多作品难以比拟的,因此这篇散文甫一问世,即轰动文坛,一时洛阳为之纸贵。

石铁生一直致力于思考,感受,并以毕生之力捍卫的,正是个体生命的尊严和自由,他对生命之美的赞叹和敬畏贯注于他的全部作品之中,其中尤以《务虚笔记》为最。我也一直认为《务虚笔记》是90年代中国为数不多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石铁生是那种真正具有美的感觉的作家。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生命之美,一种沉寂之美,一种睿智之美,这种美超越了各种具体的社会理论和思想,使人沉浸其中,生命因此得以升华。

而以我对文字的几近苛刻的眼光来看,石铁生应该是那种少数能自由驾驭汉语的作家之一,他的语言平淡、随意,然而于其间,你却能感觉出一种优美和精致。

史铁生以他的作品,以他的人格,以他对生命的善意和爱,而为人们所由衷的尊重。

我深深地为他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蔡翔
2002年2月20日。
声音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