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入士(讓你定位新身份。)

108

鄧鴻:主張“從商入士”


  古代之士,原本是一種“社會分工”或者稱之為“專業化職業身份”。所謂“士、農、工、商”,即意味著農是莊稼人,工是手藝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讀書人。


  士人可以躬耕傳家,但耕是副業,讀是主業。所謂耕讀為本,詩書傳家。士人即便到地裡幹活,也帶有“體驗生活”的性質,古代讀書人進入仕途做官,或者隱於山林,基本目標“克己復禮為仁”,成賢成聖。


  本人主張並鼓勵當代從商者要抓住机遇,從商入士,而不求仕。需說明一下,入仕當官不在本人主張範疇。


  “士、農、工、商”古之四民,是古代先民,歷經數千年順應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士民為四民之首。


  從商入士主張當下從商者,自覺自願轉化為士民,要順應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帶來的天時地利人和。主張從商入士,意味著將古代社會分工的四分法渾圓如一。


  首先要明白,古代士民,或者本文所講士民,既不是朝廷官吏,更不是士大夫。用當下的語境,士民,是一群甘願為天下蒼生捨身取義之士,是一群自願提供公共服務而不享受朝廷俸祿的民間忠臣。士民信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價值觀,他們不仕而甘心情願與君同治天下。


  或者可以這樣描述,古代士民在家耕讀時,就已經為“入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沒有入仕前他們k可謂居家讀書的正士。終日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堅守“出則良相,入為正士”的生活準則。


  士民一旦選擇“出”,選定“入世情懷”就會入仕途為朝廷效力,即今天的為國家服務。士民一旦選擇“入”即隱於山林,反而是歸於田園生活、堅守返璞歸真“清淨無為的出世情懷”,安分守己,兢兢業業,耕讀傳世,逍遙自在。


  所謂從商入士,就是調整自身內在的“動力源”。將商人過去“利益驅動力”模式轉化為“使命感驅動力”士人模式。


  所謂從商入士,則近似於當下選擇從事社會公益服務當一名志願者。從商入士,不是求仕尋租,也不是為圖謀功名利祿榮光耀祖而“買官”。


  所謂從商入士,用夫子的語言,就是堅守“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於藝”的全面發展觀。立志於從商入士者應抱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情懷,應當志願擔當社會責任,與國家同心同德,共謀發展大計。自覺捍衛當代社會核心價值觀且篤行之。


  當然,選擇志願入士者,已經有所準備,至少他對志願者的領導力,即願景、使命、價值觀做好了充分的認識。自願入士者,志願參與有利於社會安定、和諧、幸福的公益服務而不計名利報酬,正所謂志於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也许你会问,志願入士者,何時能成為士呢?


  真的不好意思,沒有固定模式或者標準答案,也沒有規定行為或者什麼儀式,真的是無法回答。


  勉強答也許是這樣,當自願入士者,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求回報的時候,基本上算接近古代士民的人品了。


  也許是這樣,他已經忘記了轉化身份的目標,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熱衷於為社會提供志願公益服務而不求任何薪酬。基本上可以判斷,他完成身份的轉化了。


  從商入士,僅此而已。即便是轉化之後,他與普通人並無差別。如果,你非要一個準確的答案,那麼,士就是一個愛國愛家愛好和平的仁者。

也許你會問,既然士與普通人並無差別,那麼,古代“士、農、工、商”社會分工是何時形成?怎樣形成的?


  不好意思,這不是本文討論的範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余先生在這方面有獨到的見地,可供大家借鑒。


結古蕯迦士己亥大暑於香山



声音2评价0
专辑主播

6446

简介:明道耀理本名:鄧鴻,號結古薩迦士北京中英书院理事广东粤秀书院理事广东省华南和谐社区发展中心学术部委员广东狮子会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狮子会明道服务队队长明道耀理先生,长期参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他主张将国学经典与个体生命成长紧密联系。将应试型知识学习与记颂模式转换成生命体验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模式转化成社会熏陶式主题讨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