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侠琴书老唱片专辑

22.3万

张银侠琴书老唱片专辑

 张银霞老师简介,

张银霞老师’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宿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北琴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曾获江苏省第一届北方曲艺大赛最佳演员奖,其主要作品有《白绫记》《杨大娘投案》《红灯记》等。60余年的表演生涯,让她沉淀了很多苏北琴书的艺术精华。从草根技艺到曲艺文化正统,张银霞经历的是苏北琴书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迁。

  “苏北琴书民间一般叫‘打扬琴’,也叫‘宿迁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苏北宿迁地区。”张银霞表示,因发源于宿迁,所以苏北琴书以宿迁方言为基调,配合扬琴、坠胡、木板的演奏,述说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因为伴奏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加上唱腔优美,常会感染很多观众。

  提起苏北琴书这门曲艺,张银霞眉眼间都透露出喜爱。1948年,张银霞出生在原宿迁支口岔口村,父亲张明艾是一位琴书名家,也是她的启蒙老师。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张银霞的家庭变得愈加困难。张银霞为减轻家庭负担,主动提出要和父亲学艺,父亲给了她两天的时间熟悉扬琴和木板,谁知这8岁大的张银霞在短短的两天内就可以熟练地把玩起木板来。张银霞说:“刚学苏北琴书时是在冬天,为了能够提升技艺,父亲让我在雪地里练习打板,我的手冻破了,父亲疼在心里。”

  张明艾很快就教会了女儿苏北琴书短篇《断桥相会》,张银霞嗓音条件非常好,加上学习刻苦,聪慧的她只用了一夜就背会了这个短篇。张银霞表示,学了三天,这个板能对一块去了,琴能敲一块去了。第四天支口逢集,她父亲说可以带她去唱一场。

  张银霞回忆,她永远记得父亲第一次带她上台的那一幕,因身高不足,够不到扬琴,父亲将她抱到了板凳上演出。张银霞的第一场演出赚到了1块8毛钱,那时的鸡蛋只有2分钱一个。从艺生涯初期,张银霞从不感到苦和累,学习劲头也很足,且很快就红了,八九岁时,她已经小有名气了。

  由于要用更多的钱为父亲治病,其后,张银霞带着母亲和弟弟哪里有集镇逢集,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张银霞第一站来到了宿迁皂河。在皂河唱了一场书,赚了七块多钱。等到唱结束了,张银霞托人带了五块钱回家给父亲治病,她和母亲、弟弟就带两块多钱离开了皂河,往西边王圩子去了。张银霞说:“那时苏北琴书很吃香,我们演出东到海边,南到扬州,北至山东,西到淮南,苏北、皖北的人都喜欢听苏北琴书。”

  随后,在睢宁高作,张银霞经媒人介绍遇到了同样从事民间曲艺的丈夫刘汉飞,两位当红艺人的结合,在其后40多年的时间里,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创作,让苏北琴书和苏北大鼓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1977年,张银霞夫妇回到了刘汉飞沭阳老家潜心创作,为沭阳培养曲艺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曲艺唱片走进了很多家庭。当时宿迁一位叫连登祥的企业家,找到了张银霞和刘汉飞,以每小时700元的价格请张银霞录制苏北琴书的唱片。此后,张银霞迎来她事业上的巅峰,她先后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江苏曲艺芦花奖、省五星工程奖,也被评为宿迁苏北琴书的传承人。

  张银霞介绍,苏北琴书是用宿迁方言演唱,又说又唱,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形式,单口俗称“单脚梆”,即一人表演、自拉坠胡,脚踏木梆击节伴奏。对口为二人搭档演唱,一人拉坠胡,一人击琴打板,对口说唱。群口即一人敲琴打板,两人或多人拉坠胡,有时用上京二胡,对口演唱。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十字句中“三四三”称正十字,“三三四”称反十字。苏北琴书中一个抬眼都是“戏”,演员要想演得出彩,就要伴以“花腔”,兼顾手眼身法。在演唱进入角色时,演员常用辅助动作增强感染力,有时根据情节,中间采取顿句不拖腔,成六句或八句转头,二板和垛子一般是上下句,一段唱词一气贯下,到结尾时拖腔。除此之外,花板和打花舌是苏北琴书演唱的鲜明特点。

  自张银霞被认定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那一刻开始,张银霞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过去的老艺人留下的老腔老调,张银霞在唱腔中加入了淮洪戏、淮海戏、泗洲戏、河南豫剧、昆曲、京剧。张银霞说:“我有义务把苏北琴书传承下去,我有义务让广大的听众和朋友们来认识苏北琴书。只求我能把苏北琴书送得远一点,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苏北琴书主要作品有《贤女告夫》《打蛮船》《白绫记》《旋风案》《五梅七枪反唐传》《八虎平西》《九死还阳传》《金镯玉环记》《张廷秀赶考》《李双喜借年》等。

张银侠琴书老唱片专辑资源收集于互联网和朋友赠送,仅供欣赏,学习交流,如存在版权问题或侵犯您的利益请通知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声音65评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