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原典诵读|道德经

215.2万

一、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1.青少年的成长,寄托着父母的期待。
家长们大多会认同这点:明辨是非、好学明理、真诚知礼,才是将来成就一切的基础。而传统经典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处世及个人修养的标准,通过诵读可以让青少年学会做人,树立品格的标尺。


2.经典是中华文化浓缩的精华,是汉语言的典范。
不用担心诵读只是填鸭式教育,相反,青少年打下文化基础后,学习教科书中的内容会变得游刃有余,他们能说得更棒,写得更好,语文素养会大幅度提高,学习也会让家长更省心。


3.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带给人们无限的启发。
究其根本,在于经典是开放的系统,有着打开心智、开发智慧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青少年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悟性提高了,创造力也会被激发出来。

几千年来,中国古圣先贤用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了一代代国人,并创造了硕果累累的古代文明。这些诵读方法与西式教育方式虽然略有不同,但目的并无本质的抵触与矛盾。汲取世界各种文明中的精华,让我们的新一代成为优秀的人,他们必然有能力自信地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未来。

二、名家谈诵读

中国历代名家都有卓有成效的读书及诵读方法,或者对诵读经典有独到的见解。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是学习及积累知识的基础,是成为良才所必经的门径。

曾国藩论看书和读书的区别:
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看,要博览群书,涉猎宜广,速度要快。读,要深入细致,消化理解,全神贯注。他说的“读”,指对某些书“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认为,看、读是截然不同的,古人只看不读的,几乎没有。“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是君子三乐之一。

朱自清的通读法:
朱自清主张读书要通读。必须注重“读”的功夫是因为思想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他指出:“熟读的功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
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朱熹的熟读精思读书法:
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读书要每个字都读得响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书读得熟了,慢慢就能理解。而精思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最后就能融会贯通,解决所有的疑问。

南怀瑾谈经典诵读:
过去是读《大学》《中庸》《论语》《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变成读的是“小猫叫,小狗叫,开学了,开学了,老师早,老师好”,这是学语言,没有文化了,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流弊,祸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一代的中国人,变成了没有文化根基的一代。

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前行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并不痛苦,甚至是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背书有很多很多好处,背诵的作用还可提高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构建起更为科学和精致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重新认识我们的记忆力

1.青少年的记忆力远远超过成人。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记忆力3~6岁发展迅速,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达到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 20岁以后因人而异便有减退的趋势。因此,成年后再去大量记忆,效率会低得多。


2.青少年的机械记忆占优势,背诵能力很强,他们的记忆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背诵经典,即是利用青少年时期良好的记忆力,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记下一些永恒的、终身受用的常识和标准。


3.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不相同。
人类的理解力13岁以后才有长足的进步,18岁以后渐渐成熟。如果在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程度。这时期记诵的东西也会成为将来进一步理解未来世界的基础和源泉。


四、如何提高记忆力?

1.提高记诵的瞬时关注度。
例如,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以五分钟或十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完成背诵。


2.激发对诵读的兴趣。
诵读过程中可以视听结合,诵读、听读结合,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3.诵读完成后还要及时复习,并且尝试回忆、复述记诵的内容。
记诵错误的地方在回忆及复述时能及时得到纠正,还能弥补记诵时的遗漏,加深印象。


声音81评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