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专辑《舒伯特 即兴曲和幻想曲“流浪者”》

109

舒伯特的即兴曲有两组,每组四首,共八 首。第一组作品90(D899),第二组作品 142(D935),均作于1827年,即作曲家逝世的前 一年。富有悲剧意味的是,写于舒伯特30岁的 这些东西已经是他的晚期作品了!和舒伯特同期 创作的“音乐瞬间”(作品94)一样,它们都是 为钢琴写的抒情性短曲,5~10分钟,即兴成分 很强,而曲式简单,大都是三段体或变奏曲,不 采用较为复杂的奏鸣曲式。正因其旋律抒情、结 构简单,也不企图表达什么复杂的内容,把它们 当作浪漫小品就行了,不费心思,人人都能接 受。尤其令笔者受不释手的,是第一组中的前三 首和第二组中的第一首。

“即兴曲”作品90的第一首是十分自由的变 奏曲,C小调,4/4拍。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 八度强奏的轰鸣过后,全曲的主题却以清淡安详 的弱奏陈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十分动听的 主题简单易记,既朴素又纯美,然而长达十来分 钟的整首作品却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构架起来的。仔细听主题的初次陈述。第一句 有意用单音弹奏,不加任何和声,如果钢琴家的音色足够柔美,那可真有点如梦 似幻的意境了。第二句才加上淡淡的和声伴奏,且用断奏手法以求变化。有人把 这第一句形容为河流的源头那一滴滴泉水清冷地涌出,传神之至。在主题一次次 地复述变化中,和声逐渐丰富起来,回音、装饰音使旋律发生了细微的色彩变 化,力度的强弱交替蕴含着深邃的诗意。这时候,滴滴泉水已汇聚成了小河,在 微风吹送下奔涌向前。和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这个主题的形貌始终没有很大的 变化,除了个别乐句外,情绪几乎总是那么平和安详,超脱凡尘。主题的速度、 节奏也没有多大变化,而每一次的和声、调性均有细致的改变。其中,左手三连 音伴奏下的那次变奏最为迷人,洋溢着浪漫情调。乐曲悠缓的流淌中,主旋律忽 又移到左手低音域,三连音换到右手高音区,给主题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乐曲 末尾,主题回归原貌,以柔弱的音色向听众依依惜别,余味无穷。

第二首降E大调,3/4拍,三段体。一开头,一连串的三连音(连奏)便如一股 溪流不停地奔泻而出,沁人心脾。想象一下,这段音乐用来配什么画面最合适? 当然是林中小溪欢快地奔腾,蝴蝶漫舞,草长莺飞。中段陡然一变,钢琴奏响了 一支乡村舞曲,风格优雅欢快,恰如溪边的野花在微风吹拂下翩翩起舞,一派生 机勃勃的田园风味。这支即兴曲最富画意,拍成MTV再合适不过,能活生生地 把听众带到田野小溪边去。无形的声音几乎要化为有形有色的画,扑面而来!

第三首即兴曲被公认为8首即兴曲中最美的一曲,用少见的降G大调写成。由 于带有6个降记号的降G大调太麻烦,许多钢琴家干脆把它移调,用常见的G大调 演奏。霍罗维兹1953年的录音就是弹G大调,后来他意识到了G大调并非舒伯特 的原意,而是后人的篡改,又按照舒伯特的原谱降G大调再录一遍。听着如此意 境高绝的音乐,我们只能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在如小溪潺潺流水声般的 左手连奏琶音伴奏下,一支悠然自得的女高音歌曲缓缓飘来,仿佛一位仙女凌波 微步,乘风而来,吟唱着天上美妙的生活。很奇怪,歌曲大师舒伯特却没有把如 此适合歌唱的旋律谱成一支艺术歌曲,而是用在了钢琴上,可见他对钢琴是多么 情有独钟了。由于此曲的情调太美、太虚幻,每每令听者有懒洋洋的梦幻般感 觉,以过去的眼光看,它多半要算靡靡之音了。在舒伯特的作品中,类似的意境还有不少,如技巧艰深的“流浪者幻想曲”中的慢板部分。人们想象中最美的天堂恐怕就是如此吧!(整理)

声音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