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又名《清藏》、《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译著之大成,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是研究佛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翻译工作的重要文献资料。
清雍正十一年,清世宗刊号命王公大臣汉僧及喇嘛一百三十余人,广集经本,校勘编稿,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主持超圣等主持;雍正十三年开雕,至乾隆三年雕经版79036块,约400吨。《龙藏》经板一副基本完好保存至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已成为自宋代以来遗留下来的唯一一副大藏经板,属国家一级文物。《龙藏》全藏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乐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漆字,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千字文编次由书字至机字,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
因《龙藏》为清代皇家御敕刊印,众多高僧共同参与,编辑印制恭肃严谨,“别异归同,简讹从正”,加之整部《龙藏》庄严珍贵,装帧精良,字体适中等原因,为后世佛子所珍视,诚阅读、供养及镇寺、镇宅之至宝。十方信众,无不以藏有《龙藏》视为无上福德因缘。
《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大正十一年至昭和九年(1922-1934年)由著名佛教学者高楠顺次郎博士和渡边海旭主持编辑的一种铅印本大藏经。 《大正藏》全藏共100册,收录汉文佛教典籍,包括图像、总目录,总计3493部,13520卷。其中中国历代汉文佛教大藏经传统的收录内容计55册(1-55卷),日本佛教著述29册(56-84卷)、敦煌写经及其他新发现的古佚佛典1册(称“古逸部”、“疑似部”,85卷),图像12册;《总目录》3册。
《大正藏》最具价值的是通过了严密博涉之校订,基本的校本是“宋”、“元”、“明”三种。“宋”即宋刻《资福藏》本;"元"即元刻《普宁藏》本;“明”即明刻《嘉兴藏》本。此外,《大正藏》还收集了在日本各地收藏的有校勘价值的刊本和写本作校对。《大正藏》不仅收录了此前历代大藏经所录经籍的内容,还广事收罗,将唐宋以来在我国内地失传,而陆续被祖师们收录的重要著述典籍也收录其中;更收录了上世纪初在敦煌及其他地方新发现的写经。
《卍续藏经》
《卍续藏》,又名《卍续藏经》、《大日本续藏经》、《续藏经》。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明治三十八年(1905)至大正元年(1912)刊行。发起人和主持者为前田慧云、中野达慧。
《卍续藏》是《卍正藏》的续编。所收多为南北朝至清代佛教撰述的珍籍要典,其中有不少是我国国内久佚的绝版孤本。
全藏分为两编150套,每编各附补遗,总计收经1659部7143卷。卷上之第一编共95套862部。其中,正编(第1套至第87套前部分)收经734部,包括印度撰述(下分经部、律部、论集部、密经仪轨部4项)183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释经部、大小乘释律部、大小乘释论部3项)551部。补遗(第87套后部分至第95套)收经128部,包括印度撰述(经部)13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释经部、大小乘释律部、大小乘释论部、诸宗著述部、礼忏部5项)115部。卷下之第二编共55套797部。其中,正编全为支那撰述,包括甲编32套(不署“甲”字)和乙编23套(署“乙”字),每套皆5册。甲编(第1套至第32套),下分三论宗著述部、法相宗著述部、天台宗著述部、华严宗著述部、真言宗著述部、戒律宗著述部、净土宗著述部、禅宗著述部、禅宗语录通集部、禅宗语录别集部10项,收经473部。乙编(乙第1套至乙第23套前部分),下分礼忏部、史传部2项,收经207部。补遗(乙第23套后部分)包括印度撰述(经部)11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释经部、诸宗著述部2项)6部。
佛经读诵
14万
- 1103年前
- 1383年前
- 3363年前
- 3743年前
- 5243年前
- 1403年前
- 4323年前
- 3083年前
- 1923年前
- 2623年前
- 3003年前
- 6183年前
- 6153年前
- 3523年前
- 2763年前
- 20224年前
- 9604年前
- 48424年前
- 58394年前
- 17374年前
- 14514年前
- 63754年前
- 12534年前
- 14554年前
- 24674年前
- 31834年前
- 32904年前
- 52244年前
- 69754年前
- 1.3万4年前
- 2.4万4年前
- 3.6万4年前
- 1.2万4年前
- 3234年前
- 5484年前
- 4614年前
专辑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