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原文背诵

136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所谓“杂”者,即吸杂不纯、众
喜之意;所谓伤寒杂病,即除了伤寒外,还夹杂众多
的内科、外科、妇科等病证。
《全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匿》,是最早的一部研究诸科疾病的专书。理论基础和临床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中许多方剂有很高的疗效,所以对后世临庆治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金匿) 是祖国医学的古典医籍之一,是治疗“杂病”的典范。
张仲景(约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南郡涅
阳(今河南省邓州)人。张仲景生活在战争频繁的东
汉末年,经“举孝廉”而官至长沙太守。几次温疫流
行,“宗族素多,向余二百,犹未十稳,其死亡者三分
有三”,这是他学医的主要原因。是故拜南那名医张伯
祖为师,且勤求古训,以《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基础,博采前人和当时之众方,写成《伤寒杂论》。这部书的主要成就,在于发明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总结了治疗热性病的六经辨证方法和治疗杂病的脏暗经络辩证方法,成为继《内经》、《难经》之后,以高超的技艺和临床经验,以及卓越的理论,贡献于人类的中医巨著。
由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兵荒马乱,此书散乱遗失。
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在《脉经》八、九卷中得以保
存,并流传下来。
在北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诛在翰林院得到《金
匮玉函要略方》,共有三卷。在英宗(公元1066年)
时,由林亿等人对这部书进行校勘,将上卷伤寒部分
分出,成为《伤寒论》;把中卷和下卷分成三卷二十五篇,为了方便临床,又把下卷的方剂分别列于病证之下,成为《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之“匮”,为“柜”的古字。明代王整《震泽长语·杂论》:“碎金银四箱,碎银十匮。”《晋书·甘卓传》:“其家金匿鸣,声似槌镜,清
而悲。”匮,即盛物器具,方形或长方形,后泛指盛放
衣物、书籍、文件等用的器具。《书·金滕》:“公归,乃纳册于金肝火縢之匮中,王翼日乃瘦。”孙星衍疏:“匮者,王逸注《楚辞》云:‘匣也。’”所谓金匮,即用黄金做成的藏书匮。“要略”,概要、主旨。《淮南子·要略》汉代高诱题解:“作《鸿烈》之书二十篇,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
《金匮要略》原书文字古奥,言简意赅,有的词意古今发生变化很大,若盛,不加注释,很难自学明白,明清至今虽有很多注家,但对难以读懂的字词却未加以注释。为了使读者更好地读懂该书,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故注释是本书的重点,也是作者的初忠。
作者虽然做了很多努力,有的注释仍可能存在着
某些缺点,甚至错误,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不胜
感激。


声音4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