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朗读

77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伦理学著作

《道德情操论》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创作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

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该书是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有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全书共计7篇,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第一篇指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篇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第三篇阐述了人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篇阐述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篇描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篇阐述有关美德的品质: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篇则论道德哲学体系。

时代背景

《道德情操论》是应运英国社会的急切需要而写的。进入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市场经济在国内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卡尔·马克思要在英国成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场经济相对不成熟的德国而跑去英国研究的主因。当时的英国,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中世纪被禁锢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动力得以释放,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放,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平等意识的升华,又带来一些误区,如金钱至上的重商主义,甚至像当时的盂德维尔推行一种极端利已主义,提倡"私人恶行即是公众利益"。在这个时候,亚当·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论的基础上,把合宜性作为他的伦理学主体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抨击孟德维尔这种极端利己哲学是"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

创作过程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作为道德哲学教授的讲义,是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辞世前的1790年最后定版的一部著作。在这31年间,斯密五次修补,构成了《道德情操论》的六个版本。第一次是对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的修订,其最为重要的修改是他延伸了有关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鲜明指出良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1767年在斯密着手撰写《国富论》之时,他又修订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第三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将他的《论语言的起源》作为附录附在该版书后。1774年,当斯密即将完成一套有关国民经济完整理论的《国富论》时,再一次修订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的第四版,其中包括一些实质性和非实质性的修改,包括若干用词现代化方面的修改。1781年,斯密又修改了《道德情操论》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细节,以使其文字和阐述更加完美,由此形成了《道德情操论》的第五版。1789年,这是斯密在其一生的最后一年修订《道德情操论》的,由于年事已高,重病压身,斯密预感来日无多,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定型版,因而非常仔细,直至1789年12月完成修订,在1790年斯密逝世前几个月才出版,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为最完美的《道德情操论》1890年版,也就是第六版。《道德情操论》的最后版本的重要修订是增加了现在所看到的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此外,在1890年版本中还包括对良心、公正的旁观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自我控制"这一主题的论述,对道德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对谨慎、正义、仁慈等美德的论述等等。

作品思想

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哈奇森、休谟等人的情感主义细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以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学说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同情"为基础的伦理学体系。

亚当·斯密指出,他提出的"同情"概念与休谟的"同情"是有所区别的。休谟的"同情"主要是指对社会道德所起到的作用,而并非怜悯;但亚当·斯密所阐述的"同情"包括怜悯,还包括对他人幸福的同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亚当·斯密的"同情"学说是广义的,也是一种更为客观的论述。

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情感特质,而且每一个人都具备,无论是高洁的圣人或是卑劣的顽徒,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制约着人们对个人财富和名声的过度追求。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具有目的性,它旨在让双方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好感,从而引导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然而,亚当·斯密指出,这样的一种同情也必须建立在一致情感的基础上,只有彼此双方的情感一致,才能发挥同情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悲伤、喜悦时,作为旁观者,能理解他的情感,并表现出与其一致的情感基调,那么他便能从中获得抚慰,从而获得满足。与此同时,自己的目的也达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这一点上说,自己也得到了满足。这便是同情在人类交往中所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

亚当·斯密还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是存有私心的,对自己的爱护必定会多过他人,但他们却都不会将这种自私的态度表露出来,也不会公开以这种态度行事。否则的话,他将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甚至招来敌对的态度。人生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必定依赖于他人的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失去他人的支持,必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为了获得他人的支持,人们必然会压抑自己的私心,使其下降到他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而在本质上来讲,即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

以"同情"为基础原理,亚当·斯密还对正义、仁慈、良心等伦理范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全面的构架了自己的伦理体系。

作品评价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

英国经济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学家梁小民:"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3]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近代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总结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发展经验,建构了近代最主要的经济学体系,并就经济与伦理关系提出

了创见。亚当·斯密终身未娶,以教学为生,毕生仅完成两部著作:《国富论》(1776)与《道德情操论》(1759)。


声音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