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古文

811

一、课前巧铺垫——表情、动作助表达。
师生谈话中,于老师让学生明白:表情会说话。随后在第一环节“表情朗读、背诵课文”中,恰到好处地借助“表情”和“动作”进行范读和指导朗读,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并由此学到解读小古文的方法。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还在第二环节“咬文嚼字、文本细读”中体现——读书要逐字逐句体会,细细品赏。
我去年教的三年级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在理解“光持石击瓮”一句时,学生对动词“持”和“击”的理解有偏差,我就让不同解释的同学去做动作,其他学生判断哪一种解释才是准确的。然后让学生边读句子边准确地做动作,最后再指名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朗读的方式感受司马光临危之际的冷静、勇敢和机智。
二、精炼中心句——鲜活、丰满赞人物。
由“甚聪慧”,先自然提出“哪里看出杨氏子甚聪慧””这一基础问题,借助文本,学生不难做到有理有据。接下来,深入提问“除了甚聪慧,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学生逐字逐句去借助文字发挥想象,走近人物,感受到人物的智慧和美德。
这一点是我特别要学习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就是对于人物特点的把握,由浅入深,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使得学生一步一步走近人物,真真切切地感受人物的智慧和美德。
于老师在第三环节中,引导不同排的学生有重点地发挥想象,把文章写丰满,交流反馈时及时的纠错,最后指出这样连起来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虽然整节课戛然而止,但我颇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声音19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