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精读

743

名著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巴金说:文学的目的就是让人变得更好。名著,能让我们在复杂的生活获得思考。



读书,暂且不论数量多少,就其好书要精读而言,则是值得渴求的。


渴望“精读”,理义似显而易见。厚厚叠叠的一本好书,读书人竟泛泛观览,囫囵吞枣,做了“匆匆过客”,至多仅记住那么几个断续的情节、零碎的线索、模糊的人物而已,殊不知其深蕴之涵义,精辟之识见,工巧之辞章,美奂之文采。这般读书,不要说是对读书本来意义上的扭曲,至少亦是对读书的不负责任,到头来终究于事无补、于己无益。


认准、认同了精读,读书人就得作全身心的投入和运作。精读,当以悉心悟彻、通览透视为要,使“疑窦释然”。一本好书,因为似出浴之新人,故于读书人则成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面对陌生的面孔,需较着真儿读其全身,熨烫周边角落,处于“渐渐有疑”、“节节是疑”之中,务求慢慢咀嚼、细细吞咽,令“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


精读,自然不能将背诵这一辅助手法拒之门外。背诵之于精读的全部意义在于对书“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的翻番巩固和纵深理解,任何读书一旦与背诵脱离,意味着的是功亏一篑,以致于前功尽弃。其实,古人是十分看重背诵的,据统计,中国古代书生要精读背诵《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计407179字。当今之时,我们自然不必拘泥于古人那样背那么多、那么苦,然而对于好书中的精彩片段,难道不该下点苦功将它背下来吗?学会背诵,装填胸中,这是谁也掠不走的财富啊!


既为精读,读书人就得有“善耐寂寞”的准备。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知识的有用与无用已成为一个使人进退两难而又众说纷纭的话题,于是人心不免浮躁起来,有人竟没有耐力读完一本书。于是要收敛读书人的心,炼就精读的功夫,就得追求这般精神境界:“近花鼓谯楼,却听不见梆儿敲、钟儿撞、锣儿筛、铃儿晃”,面对利欲汹汹、物欲横流的喧嚣与骚动,心中自有一方湛蓝晴朗的天空。


精读,牵动了读书人一份心中的情愫,引读书人超越历史和空间,使那纯粹的智慧和清峻的思想荡涤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