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吹是扬州

1.5万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所载的小曲名称,大多在扬州清曲中保留着,并成为最常用的曲牌。 [4]

扬州清曲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6)达到了全盛阶段。它无论在音乐曲牌、乐器伴奏方面,还是在曲目唱本方面,都空前地丰富多彩了。它成为当时扬州戏曲、曲艺界最活跃的曲种之一,并以其腔调的细腻、缠绵和抒情著称。 [5]

清代嘉庆道光以后,扬州淸曲随着经济的衰退而进入了衰落时期,大批本来是小康人家的城市居民,陷入了生计困境之中,再也没有时间和兴致去看戏、听书、品曲了,由此扬州清曲失去了大批的听众。清曲艺人为了谋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琵琶、二胡,而去从事较容易获得生活资料的新职业。 [6]

从晚清到民国时代,由于战争频仍,经济萧条,清曲艺术的处境相当困难。但由于一些清曲艺术家的艰苦努力,还是将清曲艺术保存了下来。 [5]

抗日战争期间,扬州沦陷,清曲玩友谋生困难,一批名家如周锡侯、魏绍章、王万青等首次在扬州教场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正式挂牌“扬州清曲”。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清曲艺人除唱传统曲目外,曾编唱过《抗美援朝》、《三女夸夫》等新曲目。1951年前后,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被扬剧团和曲艺团吸收。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扬州清曲队,培养了一批新演员,并编演了《刘胡兰》等曲目。 [7]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扬州清曲遭到严重扼制:专业队伍解体,传授艺人改行,从艺人员星散。此后,扬州清曲虽有零星活动,但地域日渐狭小,艺术影响趋于衰微。

1986年,由扬州市广陵区文化站站长朱祥生负责,聂峰牵头,成立了广陵清曲之友社,向社会免费招收了两批清曲学员。这些学员学有所长,活跃在扬州城乡,但后来由于生活困难等原因,有些人渐渐离开了清曲社。尽管如此,清曲活动一直未断,陆续有马金林、徐顺英、陶梅芳、朱美兰、陶波、钱明珠、王兆根等人,坚持从事扬州清曲演唱、创作、传承活动。


声音3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