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G | 41.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

4025

1960年代,哲学家阿伦特在旁听耶路撒冷审判后,基于她看到的艾希曼形象——庞大体系下的小齿轮,只知服从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然而,施汤内特在分析大量一手资料后却发现,艾希曼绝非盲目服从的平凡纳粹官员,而是一个善于伪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本书不仅纠正了长期以来对艾希曼的误读,更还原了战后纳粹与残余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呈现了联邦德国的鲜活片段,揭示了美洲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编辑推荐

揭开平庸的面具,还原大屠杀刽子手的本真面目。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屠杀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因阿伦特的著名论述而成为“平庸之恶”的典型——服从命令的公务员、“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本书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艾希曼是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他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知疲倦地伪装自己,逃亡期间还与其他纳粹残余狂热地计划未来目标。

破案一般的史料甄别,戳破层层谎言与伪装,在艾希曼布下的迷魂阵中挖掘历史真相。利用艾希曼本人写下的1300多页笔记和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纳粹沙龙上留下的73卷录音带,施汤内特透过文稿中的拼写错误推断记录员的纳粹背景,通过艾希曼的谈话态度推断阿根廷纳粹圈的人员范围,以福尔摩斯般的细致与敏锐,抽丝剥茧,追溯艾希曼的逃亡历程,揭示南美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重建战后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展现纳粹意识形态在全球的余波。关心艾希曼下落的,不仅有上百万受害者和纳粹猎人,还有协助他逃亡、对追捕与审判百般推诿的各国政府,以及千方百计阻挠他重返历史舞台的昔日纳粹同党。施汤内特从各国情报机构档案堆中找到的资料,有力质疑了联邦德国政府与情报人员犯下的错误与疏失、阿根廷庇隆政府的纵容与共谋,也显示了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大程度上延续到了战后。

荣获北德广播电视台非小说类图书奖、坎迪尔卓越认可奖奖,入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决选,《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科克斯评论》《出版人周刊》等媒体齐声推荐。


声音55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