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天花板《风筝》剧集

24.4万

《风筝》最为可贵的是,给了失败者以应有的尊严。国民党不是以十恶不赦的反动派的形象出现,而是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一群选择了另一种信仰的普通人。一切尘埃落定之际,郑耀先诉说自己内心的挣扎,“他们中也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他们原本可以是好丈夫,好父亲。”

剧中还设置了很多“底层反思“的情节,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倾轧,当权者背弃信仰,与四万万民众离心离德。临近结尾处,国民党方面找到了潜伏于大陆40年的“影子”,说,党国对不起你。“影子”答道,党国没有对不起我,党国对不起的是曾经的四万万民众。

既是信仰,就很难用简单的是非对错去评判,三民主义里都是好句子,出问题的从不是信仰,而是利用信仰攫取权力的人。

跳出成王败寇的二元逻辑,回望几十年前的历史,大家各为其主,立场不同,再去考量其中的爱恨情仇,也就没有那么多乖戾和偏见,历史不是制造仇恨的工具,历史只会制造一声又一声沉甸甸的叹息。

真正高级的文艺作品,会越过意识形态的藩篱,发掘背后的普遍人性。“郑耀先”这个人物之所以立得住,不是因为风流倜傥、隐忍不发、意志坚定,恰恰是因为“特工”身份在每一次行使使命的过程中,他还有感知痛苦的能力。

那是他要消灭的敌人,那也是他的兄弟和爱人,每一个短兵相接的时刻,郑耀先都会对着掉进自己圈套的兄弟无比痛苦地说一句,“你为什么要来”、“你怎么那么傻?”他请求组织去送昔日的兄弟最后一程,给自己视作知己的“影子”自我了断的尊严。信仰让他不得不为之,人性让他必须承受与之相应的一切痛苦。

对这些痛苦的感知,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部分。在他的命运里,“活得像个人”始终是个奢望,很让人唏嘘的是,恰恰是这些疾痛惨怛的时刻,才能给他片刻“活得像个人”的瞬间。

《风筝》的热播还带火了其中的反派宫庶,以阶级斗争的立场看,宫庶是国民党大特务,死有余辜,罪有应得。但从一个人的角度,他抗击日军,为国家尽了忠;替兄弟两肋插刀,有男人应有的义;为了伴侣只身犯险,分别后八年不近女色,更有男人最稀缺的专一。

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之下,人常常无力抵抗什么,十几年后宫庶和郑耀先历尽劫波后重逢,等来的却是被自己仰望了半生的对方从背后指向自己的枪,宫庶的信仰崩塌了,郑耀先前半生鼓吹的仁与义也崩塌了,一场悲剧里面,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胜利者,细想之下谁又不是可怜人?

声音91评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