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罗斯林-真实

825

这五个月

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重复了一次类似2017年的经历。有区别的是,彼时更多只是用眼睛看,这次却更多的是验证。
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阶段,就会有所谓的固态的思维模式,这也可以被描述称思维的“舒适区”或者“自我封闭”。这些模式/区,的缘起在于二三十年的个人经历,特别是与成绩相关,再加上社会地位与年龄呈现的“为人师”的形象。


同样是用了5个月时间,在和很多不同行业的一把手或是高管沟通时,发现他们所关注都是目力可及的空域,其中不乏充满了伪命题或是错谬,但他们不愿或者不能去辨识。这和汉斯或是黑格尔很多原始理论框架是一致的。
事物,首先都有着自己的生老病死的轨迹,——这里的事物,不仅是某个生物体,也是可能是某个组织,或者就是一个现象,——因此,单纯的静态审视,就是盲人摸象。这个静态审视,不只是说观察者从单一的角度进行揣摩,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习惯或者认知的能力,直接加以评判。或者说,所有经历过初中马哲的同学们都会用变化、运动的来进行概念表达,但在具体发掘事物的过程中,却基本接触不到事物自身的生命轨迹。
也正是基于此,绝大多数的观点、讨论都是单一维度的、狭窄的、自说自话、强词夺理,不仅缺乏对事物的全面的了解,更缺少一种谦逊。这种谦逊,是源于对事物本身发展不能完整把握,也是对未知世界和各种黑天鹅、灰犀牛的谦逊。
回头再看吉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比尔乔治《真北》里面涉及的那些企业或者个人,他们所以会有些许的成功,些许可以被记录的成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谦逊或是对未知怯懦,所以能让他们走的很慢,看的很全。
汉斯在第十章,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情急生乱”,深以为然。这恐怕只有到了几十岁后,才会有所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