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序及其他

2163


黑塞《荒原狼》:在生活的废墟上寻找精神的花朵

二十世纪著名瑞士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所著的长篇小说《荒原狼》。

此书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小说问世后,先后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荒原狼》通过对个人精神疾病的讲述,描述着现代社会中人性遭遇的分裂引发出的恶果。

书中的“荒原狼”是个年近50之人,名叫哈立·哈勒尔,到处流浪的他,像极了一只狼被无情追猎,被精神疾病不断折磨。

几年前,他租下了我姑妈家的阁楼,在这里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沉默寡言,不爱交际,确实像他自称的那样,是一只狼,一个陌生的、野性而又胆怯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动物。

他的脸充满智慧,表情温柔,但内心世界动荡不安。他想的比别人多,智力上具有那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

这种人没有虚荣心,他们从不希望闪光,从不固执己见。小说极富幻想色彩,象征意味深远,被誉为德国版的《尤利西斯》。

正如小说描写的一样,当时的年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堕落时代,黑塞在作品中充分展现了时代的堕落和罪恶,并在以哈立为代表的荒原狼身上展现了个体灵魂的苦难和困境。

《荒原狼》揭露出那个时代对精神的蔑视,并为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的人们指出了一种永恒的精神信仰。

当他读到《评荒原狼》的小书,似乎“幡然醒悟”,认为自己就是书中所描述的那位“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那么,哈立在荒原狼的世界里,真正实现了精神上的解脱,让自己得以解放了吗?

首先,书中的哈里本职工作就是位作家,青年时的他满腹理想,对世界充满希望。

只因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反战的文字,并且抨击社会现状的言论而遭致人们的谩骂和谴责。

随之而来的是妻子的抛弃、事业上的失意,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难以辨认真实与幻想。

愈发地与世人社会有着隔阂,格格不入的他,内心那隐藏的“荒原狼”在激烈的自我反抗中逐渐被唤醒。

哈里不仅仅是“荒原上”的孤独者,他的精神一直在前意识与意识对抗衡量着。

看似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日夜颠倒,无固定三餐,极端时一整天只需一杯咖啡或一根香蕉,这样的他却时常在夜里悲痛欲绝的落寞而回。

与他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是,他所处的环境,房间里充满烟酒、艺术、书画的气息,喜爱读书,善于思考。

可就是一位这样的哈里,始终与周围的人、环境无法和睦相处,他无法理解他人在影院等娱乐场所体验到的欢快。

正常人喜欢的社交,擅于的事情,哈里都无法做到。

好比书中提及的,当他遇到一位重逢的教授热情邀约时,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这座城市这么久却不联系,是因为我根本不想”内心的独白。

而是委婉地说,“自己最近刚来,没来得及问候,并且应下了邀约”。

此时的哈里并未将“狼性”的一面展示出来,更偏向于“人性”;即使他极度不爱与庸俗之人进行无用的社交,虚伪的友善,可人性的一面始终在提醒他,他在与人打交道,人性需要他呈现友善、亲和的一面。

这一幕在普通人看来,仅仅是他人友善的邀约,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

在哈里眼里,心里,却要承受着人性与狼性之间的较量,择选的难题。

明明是简单的事,他却备受“折磨”,真希望那一刻的人性温暖,能让哈里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多过恶。

可惜的是,那位教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着报纸上抨击哈里的文章表示赞同时,已在哈里内心埋下了伤害的种子。

面对教授的抨击,哈里心中余留的“人性”使他忍耐着不至于当场爆发。但他心中的“狼性”促使他不怀好意的反击着。

他怀着自以为的好意对墙上歌德的画作表示不满,认为画作没有将歌德真正的形象绘画出来,更有玷污歌德形象的意味。

这一言论,任谁听了都会不愉快,何况是东道主夫妇。

感受到敌意的教授夫妇,忍无可忍的哈里决定释放“全部”的狼性,双方最终不得不以激烈的争吵和不欢而散收场。

若仅仅从重逢的角度来讲,本是件令人喜悦的事。

世人活着,难免会想与人相聚,与人重逢体验着人与人之间的热情温暖。可常人眼里的正常行为,在哈里的认知里都是不寻常的。

对于教授一事,如果他选择自始至终以人性相待,或许就不至于“撕破脸皮”,还能维持表面的友好关系。

哈里偏偏不屑人性这等伪善之行为,因为狼性的本能是拒绝伪善、厌恶的。

哈里所在的时代,他的出身就让他有别于普通市民,家境殷实的他,受过教养,无须为金钱和舒适的生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一直享受着自由,思想不受束缚,身心得以自由的他在时代里逐渐成为一匹孤狼。

年轻的他不用为生计发愁,中年时如愿成为了资深作家和艺术崇拜者。

人生看似无比顺利,毫无坎坷,却在他发现当代艺术早已与自己无缘。他反感机器技术的发明和爵士乐的流行,痛心古老伟大的人文艺术思想被轻视。

起初让他心灵得以慰藉的因素失去了,安全感逐渐消失着,时代的痛苦让他误以为这只是个人的苦痛。他必须独自啃食着,忍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哈里的“超我”对他步步紧逼,让“本我”无所适从,而他的“自我”沦陷,以至他的意识最终不能在一个平衡点,精神饱受折磨。

在“人性”与“狼性”之间摇摆,就像他在现实和理想里无法抉择。不知道该以更多的人性示人还是散发狼性。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精神压力愈发增加。

本来哈里终于在精神上找到出口,但看到朋友和另一个人亲密时,却“狼性”大发,把对方杀死自己也变得精神崩溃。

可见,即使哈里在遇到赫尔米娜,一位理解他,教会他跳舞,与人相爱,人性逐渐回升时,精神的折磨仍旧困扰着他内心世界。

与自我和解的天秤上,他无法找到平衡点。现实与理想的困惑,始终是他追寻的命题,也是时代的主题。

当人类精神得不到寄托,人性的枷锁受困,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困惑只会无限放大。即便人们寻求治愈,找寻方面,在这过程里,也是饱受折磨、挣扎不断的。

犹如荒原狼,它象征着一个人内心野蛮、原始、赤裸裸直面真实的一面。

黑塞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匹甘于孤独却又渴望被理解的荒原之狼。”

人类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独自存活在这世间,却又不断寻求庇护与团体带来的温暖。

当我们像“荒原狼”一样孤独时,要记得世间的美好,要不放弃找寻方法。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在废墟间发现点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