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36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7年年初迁入北京;1920年12月迁至广州:1921年9月回迁上海。在其编辑地点变化的过程中,刊物也经历了由“同人”时期到“同志“时期的历史性变化1922年7月1日《新青年》出满9卷54号停刊。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完全进入“同志”时期并以季刊方式重新面世,至1926年7月25日又出
版9期(号)。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堪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标志。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S卷5号上发表《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其在后期,《新青年》从“同人”刊物逐渐转向“同志”刊物。自1919年下半年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先后刊登有关马列主义、十月革命及工人运动的相关文章130多篇,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真正的精神发展之源。
声音3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