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讲坛《眷村记忆》

9265

       2014711日晚,台湾作家刘台平先生应邀来到佛山市图书馆南风讲坛,为大家带来《“享书会”系列之:眷村记忆——一个时代的离乱与乡愁》,讲述他在眷村成长的点点滴滴。

       当晚的讲座由一首两岸人民都耳熟能详的《酒干倘卖无》开场,歌词讲述了一位随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的老兵在生活潦倒中收养了一个弃婴的故事。刘台平老师说,当年撤退到台湾的老兵们大多生活艰苦,这首歌就是写照。当年国民政府为了安置百万官兵及家眷,在全台兴建眷村作为居住地,刘老师自己便是在眷村中长大的孩子,是迁徙到台湾的第二代。

      刘老师的父亲是四川人,时值抗战,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军医,曾经参加过远征军,在边境的战场上救死扶伤。而后内战爆发,他随部队来到青岛,结识了当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她便是刘老师的母亲。

因为父母的关系,刘老师能讲流利的四川话与山东话,同时因为在香港工作六年,能够讲粤语,而闽南语自然不在话下,因此刘老师用了数种方言与大家问好,并笑称“无根的一代不容易”,什么方言都要会点。

      轻描淡写的一句“不容易”,却隐藏了复杂的情感,他们对于台湾本地人来说是“外省人”,对于大陆人来说又是“台湾人”,与故土只能隔海相望,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在台湾上下,从蒋氏父子开始,都弥漫着一种挥散不去的乡愁。眷村的孩子来自外地,没有家业可以继承,只能努力读书,以求出路。

      在国民政府进入台湾之前,台湾长期受到外来侵略者的统治,导致文化不是“东洋”,就是“西洋”,中华文化几乎难以寻到踪迹。被台湾人尊称为“蒋先生”的蒋介石在进入台湾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了去皇民化。

刘老师回忆,他刚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课就没有听懂的时候,在学校里不是讲日语就是讲闽南语,而他们家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习惯讲四川话,语言就已经是一大障碍。眷村的孩子大多都遇到这样的问题,直到大力推广普通话,才将教育的基础打好。而当时随着国民政府撤退的大多是“军公教”,军人、公务员、教员,并且有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在台湾进行传承。

      刘老师认为,尽管中华文化得以在台湾生根发芽,然而台湾毕竟只是一个岛,难以承载神州大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文化还是要回归本土,因此两岸需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不能让彼此之间的意识形态越来越远,隔阂越来越深,即使现在困难重重,也要放开心态,互相理解与宽容,使两岸渐渐在文化上成为一个整体。

      在讲座的最后,不少听众与刘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有一位小听众问台湾七八岁的小朋友生活如何。刘老师幽默地说,台湾的小朋友和她一样,很幸福,很受宠爱,希望这位小朋友能吸收多些知识,但不局限于书本,要放宽眼界,无论身心都要全面发展。有热心听众在微博留言,刘老师寄语年轻一代小学子应该把自己活跃思维起来,把社会这本大书从积极地视觉学习阅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学校的基础脉络知识变成深厚感性化认知!老师话语是高度浓缩,蕴含了对现代中华学校教育的祈望

声音4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