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集

625
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读现代诗,诗词大会没看过,中国古代诗词不香么?

这个真是个好问题,我来试着解答一下,说得好不好、对不对,请各位多批评指正。



中国古代诗歌好,这个没有问题。

我硕士时的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从上古歌谣到两汉乐府,再到后来魏晋隋唐的诗歌,以及后来的词曲略有浏览,无论是先生的教诲还是我自已的品读,对于中国古代诗歌之美,勿庸置疑。

但它作为一种格式规范的文学载体,属于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就像精致的核雕,属于那个时代人的、社会的技巧、想象以及文化所能达到的顶峰。

任何后代的模仿,从一开始便已经落于下风。

在今天,用精密的仪器,合适的程式,输入绘制好的图形,精巧的核雕几可量产。可是,它能取代博物馆里凝聚着上千年前先人心力与智慧的展览品么?

当然,读古代诗、古体诗,从中涵咏、体味,是好的、美的,这当然也没有错。

但也要意识到它所代表、表达的时代已经过去,背得再好,用得再贴切,敌不过一台背诵机器。

伟大的时代需要属于自已的伟大诗歌,不该从故纸堆里捻出一两首代表过去辉煌的旧作,刷刷漆金粉再贴到自家门口,就像不 要试图往算盘上装CPU。

但不应因中国古代诗词美好,便否定对当下诗词的鉴赏、介绍乃至书写。



说到现代诗,说到自由体诗,在当下又经常是被人垢病的对象,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诗歌已很久不露脸,露脸时又常以尴尬面目。

中国现代诗歌,肇自“五四”运动,又称新体诗、自由体诗。它使用现代白话文写作,无明显格律上的限制,不再讲究平上去入、押韵对仗,而以现代白话表现新时代的思想、内容。

除了“五四”时期的重要诗人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奠基外,又有后来的朦胧派诗人舒婷、食指、北岛、顾城、海子,多用西方现代诗歌的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也正因为此,中国的现代诗歌很早就被扣上了“看不懂”的帽子。

若问一般人,数得出的诗人和背得出来的诗句便只有那几个、那几句。一开口便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不就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然后下一句是各种变体句式。

当代自媒体的传播也加剧了这种倾向。

相较于意象、隐喻的探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天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自杀是个巨婴,那个写过《相信未来》的食指住在精神病院。

也就是在当下,诗人余秀华写了很多不错且耐读的诗,媒体关注更多的还是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以及她的脑瘫,她的容貌以及她的婚姻状况。

当然,还少不了最近关于诗人贾浅浅的评论,众人都在盯着被媒体翻出来的那几首屎尿屁“力作”以及贾平凹之女的身份。

写到这里,心下一寒,如果别人问你,你在写什么,你说你在写现代诗,别人会怎么看你,会不会沦为中国足球一样被人垢病的深渊,变得像子贡所说的“天下之恶皆归焉”的“下流”?



但我说,仍然要读,甚至要写现代诗,这是确定的事情。

伟大的时代需要属于自已的伟大的诗歌,应该由当下人发出来自心底的、灵魂的声音,而不该只借助古人的精巧和舶来的风帆。

我问你,你知道当代都有什么诗人,都有什么诗作,你恐怕还是会张口就是海子,下笔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再问你知道什么外国诗人,外国诗作,恐怕想起的又是与人决斗而死的普希金,一开口便是叶芝的“当你老了”。

你有没有发现,对于中国、外国的现代诗人、诗作的了解仅限于那些媒体、自媒体的解读和摘要,而缺乏自已的独立了解和阅读?

所以,当谈到现代诗人、诗作时,我们也只能附合着从那些街头巷尾的谈资中抽取一二,以谈论世俗八卦的心情来谈论诗人的事情。

而你并不知道他们到底写了些什么。

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到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说看到美景时,有文化的人会说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没文化的人只会像张飞一样,附合着说:“俺也一样。”

岂止。

当我们遇见生活中那些难忘的瞬间,那些令我们感动、感叹,无可名状的时刻时,这时候除了顿足捶胸之外,感觉一定要说些写些什么来抒发一下。

但当你拿起笔来,想如杜甫那样写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喜悦,或者想写出白居易那样“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悲廖时,你会发现,根本做不到。

因为像格律这种包含规定形式、音韵的体例一时半会儿研究不透,即便习得了、学会了,要想写得好、写得有新意,没经过专业训练更是不可能。

好在,你还会用现代白话,但除了写下“我高兴极了”“我悲伤死了”,竟无他可言。

岂不悲哉?

极致的思想与感情需要有极致的文体与格式,自由勃发、深致缠绵的情感,需要文学之冠冕诗歌的吟唱,当年现代人的思想与感情,自当放入现代诗歌的形式中来展现。

就像是《吕氏春秋》记载的当年涂山氏女等人时发出的一句话恋歌:候人兮猗!

你要学习发出真人的声音与情感,而不要被这样那样的形式所束缚。
声音17评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