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诗经·郐风郑风》于晓鹏老师带读与随讲

2226

前几天我们把《豳风》读完,这是继二南和邶、鄘、卫之后,《诗经》风诗的第三部分。读完第三部分之后,本来我跟大家说,我要再讲一讲我读《诗经》的态度、观点和立场,或者说讲一讲我的这种所谓文化守成主义的宣言。这种文化守成主义不是保守主义。可能现在大家对保守主义更有一些负面的认识,其实保守主义或者保守派、文化保守者在国际上是一个中性词语;但是这种保守的概念,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可能还不太全面,我更愿意以守成的概念来讲。我所谓守成的概念,是希望把传统文化作为谈论今天文化、思想、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一种观点、一种角度,希望给当代社会提供一个传统的方案;文化的守成并不是复古,而是希望保住一条文化传统的根脉,在这棵根深大树之上还要长出时代的枝叶,开出时代的花朵,结出时代的果实。其实我的这种观点,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早在三十年前,我读冯友兰的哲学史书以及他的“贞元六书”之《新理学》的时候,看到他说,“我并不是照着宋儒而讲,我是希望接着宋儒往下讲”。中国文化绵延千年,生生不息,是一条源源不绝的河流,我们谈历史,谈文化,其实也是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的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是放在当代思想的语境之下来讲,都是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密切关联的。

我们之前读周南、召南,读王风、豳风,是怀着对周文化的一种深厚感情、一种温情与敬意来读的。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自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以来,传承千年,一直延续到我们,如何定义中国人,就是本着这样的一条脉络,而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原型,它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所以每当读到周人兴旺、发达的时候,我们也随之高兴;读到东周平王东迁,周王朝衰落的时候,我们也随之痛心。我们和周人有血缘的关系,更有文化脉络的关系。其实这样讲起来呢,要讲的还有很多,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中国诗教的传统。但是在这里,在咱们群里,我并没有能力做什么诗教,而且我讲的也未必周全。

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读《诗经》。接下来我们先读桧风,再读郑风,这样的顺序就像我们先读邶风、鄘风,再读卫风一样,因为邶国、鄘国最终也都归于卫。之后还有一个魏国,魏亡于晋,晋国开始的时候称为唐,所以魏风在唐风之前。桧亡于郑,我们把桧风和郑风作为一个整体来诵读,桧风的篇目比较少,只有四篇,而郑风篇目比较多。

在东汉郑玄为《诗经》所作的《诗谱》之中说:“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妘姓桧者处其地焉。周夷王、厉王之时,桧公不务正事,而好洁衣服。大夫去之,于是桧之变风始作。其国北邻于虢。”

桧是高辛氏火正祝融的居住地。高辛氏即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皇帝生下长子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氏,帝喾也称为帝俊,又因黄帝是姬姓,也称为姬俊。帝喾是一位古代的圣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之一,他前承炎黄,下启尧舜,在五帝之中排在第三位。(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也有另外几种说法。)桧国的先民或者说桧国的立国之君是帝喾时代火正祝融的后代,火正是一个官职,祝融氏名黎,祝融氏的后裔有八个姓氏,其中妘这个姓氏,历代都居于桧。《禹贡》说桧在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处溱洧之间。《禹贡》是《尚书》中的一个篇章,它记载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地理和九州的划分。豫州是在中原地带;外方是山名,指中岳嵩山;荥波是二水名,指的是荥泽和波水,黄河水流经古济水的时候溢出泛滥,形成了荥泽,荥泽其实也就是黄河水的一片泛滥之地;溱洧是中原豫州这片区域的两条河流。这是桧国的一个大致的地理位置,其实就是今之郑州这个地方。

当年在郑桓公的时候,(郑桓公名姬友,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兄弟,周幽王的叔父。周宣王封王子友为郑桓公,桓公是郑国的立国之君,封地本来在今天的陕西华县一带。)太史伯对桓公说:“地(按,指新郑这个地方)近虢、桧,虢、桧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建议,把郑国的封地从华县迁往新郑,郑桓公最后死于周幽王的国难。而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曾保护平王东迁,郑武公依仗着他的武力和父亲桓公当时对天下的恩惠,迁往新政之后,很快就把虢国、郐国两国灭掉,占据了虢国、桧国的地域。郑国在东周初年是一个很强盛的国家,也称为春秋始霸。


声音50评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