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

20
维克多.雨果
法国
(1802—1885),著名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斯的莎士比亚”。
贯穿她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治恶。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其他作品还有诗歌、剧本、哲理论著等,
在法国及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如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的现实,悲惨世界是一部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


悲惨世界简介


1、《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2、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3、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徒刑。在服刑期间,冉·阿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刑期也从五年加到了十九年。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4、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二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雨果自己的好友维克多年轻时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

5、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似汀受辱的场面。

声音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