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黄梅戏(精彩国粹)

1747
黄梅戏的唱腔简单流畅,以明朗抒情、富有表现力着称;表演简单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歌曲《天仙配》使黄梅戏风靡大江南北,在海外也享有盛誉。今天就和脸脸一起欣赏中国戏曲动人大戏吧。
黄梅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黄梅采茶歌就很流行。随着宋代民歌的发展和元代杂剧的影响,民间戏曲的雏形逐渐形成。明清时期,黄梅县戏更兴盛。
其前身有采茶调、黄梅调等,后统称为黄梅戏。主要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和太白湖畔的采茶曲。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传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区。山间村民的劳动歌声、妇女儿童耳熟能详的胡同歌声、灯会火中载歌载舞,都是黄梅戏的源头。邢秀娘、于海贤等一批先进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梅戏的唱腔是盘式的变奏,有花腔、彩腔、主腔三种主调。花腔主要演小戏。曲调健康朴素,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色彩缤纷的曲调欢快,在花腔小剧中被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原创剧中常用的歌声。词、火宫、二行、三行分,其中平词是原剧中最重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在形成黄梅戏第一阶段成果——两小剧三小剧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百余小调的“花腔”口音体系。花腔来自于民歌,但其作用与民歌并无太大区别。它从现场的掌舵人走向了舞台,从随口唱腔变成了规定的戏剧情境,传达了角色的声音。不管花腔小调和民歌有多么相似,它确实被戏剧性的波浪打磨过,具有一定的戏剧性音乐特征。它是一种民歌式的歌唱系统。
在伴奏方面,早期的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厅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正式建立了以高胡为主要乐器的伴奏制度。
黄梅戏最初是用打击乐器伴奏的,即所谓的“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使用镜湖拓枪;后来尝试了二胡伴奏,但未能推广。建国初期,逐渐确定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民族乐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鼓等)逐渐建立起来;西方乐器(电子管风琴、单簧管、口琴等)辅以混合乐队,增强音乐表现力。
声音38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