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

6391

“从现在开始,我要谈论的主题是,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精神史”,鹤见骏辅以这句话开始了演讲。这是1979年秋天的蒙特利尔,他为麦吉尔大学的年轻学者讲述战时日本。尽管只有十个学生,这持续了七个月的讲座,给五十七岁的鹤见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多年研究的机会。使用英文而非日文授课,更为这种审视增添了新维度。

十五年战争,鹤见俊辅富有创建性地提出了这一概念。按照西方世界的眼光,日本人的战争直到1941年的珍珠港事变才开始,而按照中国的视角,它其实从1931年就已发生。而按“照鹤见的个人经验,尚在读小学的他记得,政府用“满洲事变”“上海事变”“日支事变”这些声明,令人觉得它们都是孤立的事件,但事实上,它们是连续的战争状态。

这十五年,因为其极端性,也是理解日本的最佳切片。一个因为明治维新而成为东方楷模的国家,一个在大正时期展现出世界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国家,如何突然变成了一个反西方、高度专制的国家?那个以礼貌、美感闻名的民族,如何突然变成了杀戮机器?这一段时光,是日本历史中的偶发事件,还是具有某种必然性?

这些日本问题,就像希特勒时代的德国,或是墨索里尼时代的意大利一样,不仅与本国相关,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专制,这种政治生活之癌,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一个健康肌体,而人们又是怎样丧失抵抗能力的。与德国、意大利不同,日本从未有过一个魅力四射的独裁者,一个总是掩藏于幕后的天皇与一群技术官僚,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他们似乎既全能又无能:他们可以动用各种强制力量,消除异己声音,但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却无力结束战争,只能被动地跟随形势。

在这本小册子中,鹤见俊辅对这种矛盾性做了一次妙趣横生、富有洞见的导览,它与历史、现实、未来都紧密相关。

“这本小册子有一个明确的标题,它要探究战争时期日本社会的精神状况。它的结构略微松散,你常抓不到核心。不过,它反而给予一种特别的开放性,将我引导至很多方向,开启了新的好奇心。其中很多例证,比如昭和研究会的尾崎秀实、关于朝鲜的小说,都打开了你理解战时日本的新视角。它从十五年战争出发,通向日本的过去与未来,更通往亚洲与世界。倘若你不把它当作严密的分析、论述,而是作为一个妙趣横生的导览,你会发现一张历史与意义之网。

“领导者对日本与假想敌国在军力和经济力上的差距,一直提供给国民相反的资讯,导致自己也因此陷入自我欺骗的境地。对国家的领导者而言,要从对国民的持续欺骗中,保持自我的清醒,是非常困难的。”当你读到这种语句,你也会清晰地意识到,它不仅是战时日本的写照,也是所有权力高度垄断社会的症结。它出现过,也可能再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