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386
第五讲《立命之学》修身以俟命
时间: 2022-11-30 14:02:58
第五讲《立命之学》修身以俟命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孟子讲的立命之学,告诉我们夭寿不贰,夭是什么?就是短命。寿是长寿,告诉我们其实短命和长命没有区别,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本来夭和寿是两个方向,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夭和寿有区别?是我们的念头在动啊,所以才觉得有区别,如果我们的念头不动处,夭和寿又有何区别呢?为什么会有好吃和不好吃的分别?是我们的念头在动;为什么有善和恶的标准?是我们的念头在动。



阳明先生讲:“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的,“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就是念头啊,是我们的念头在动,所以才有了善恶的标准。



举个例子,我们人是不是都喜欢蜜蜂啊?因为它采蜜,这是从我们人的角度,我们喜欢蜜蜂,我们猜蜜蜂喜不喜欢人呢?为什么喜欢人呢?(因为人喜欢它啊~)关键点来了,我们喜欢它,它就一定喜欢我们吗?人家蜜蜂辛辛苦苦地采蜜,都被我们霸占了,它还喜欢我们啊?我们念头动处,因为我们喜欢它,是因为它可以带来蜜,它不喜欢我们,是我们剥夺它的蜜。人和蜜蜂的念头不同,是不是喜欢和不喜欢,善恶就不同。



再举个例子,大多数人是不是都喜欢花?猜猜花喜欢我们吗?花开的正艳,我们就据为己有了,拿到家里几天开始枯萎了,哪来的善恶好坏,喜欢和不喜欢,只是念头不同而已。我们放在人身上、放在事身上不是一样吗?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痛苦?我喜欢他,他就一定要喜欢我,否则我就痛苦,不一定的,大家念头不一样。



我们喜欢吃这个他喜欢吃那个,执着的人就会怎么样?我喜欢这个才是好的,我喜欢这个才是对的。



谁不爱美?就有人不爱美。谁不爱喝红茶?就有人喜欢喝绿茶呀。都是我们这些念头在动,所以才分出来那么多的善恶、好坏、是非、高兴与不高兴,开心与不开心,当我们的念头不动的时候,哪有对立?夭和寿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的。



孟子说:“夭寿不贰。”庄子说:“万物一体。”其实都一样,圣人讲的都是至真、至纯的道理,只不过我们的念头不停地在动,所以我们才认为有分别。当我们念头不动处,是没有分别的。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接下来往细的讲,丰是什么意思?是富足的意思,歉就是贫乏、不够、不足。所以细分之啊,其实丰歉也没有区别。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念头不动处,念头不起分别,富足和贫乏是没有区别的,是不贰的,是一样的。接下来我们才可立贫富之命,什么概念?



孟子说:“夭寿不贰。”下面还有一句,“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说夭寿是不贰的,没有区别,但是我们要怎么办,修身以俟之,俟就是等待的意思,所以立命也。懂得夭寿不贰这个道理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不起分别心、不起情绪,那么接下来,修身以俟命,以等待天命,所以这个叫立命之学。



当我们懂得富足和贫乏,是没有区别的,当我们有了这个思维以后,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了。无论当下的贫或富,都是和自己的当下相匹配的。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是《中庸》里的话。



当我们有这个思维,不起情绪的时候,才能踏踏实实地种因和努力。当我们每天的情绪在动,每天都生活在抱怨当中,说:“他为什么条件那么好?他不上班怎么还有钱花呢?她不就是因为长得好看,找了一个好的老公吗?”我们每天的念头,都在这些杂乱的事情里面相缠缚,又怎么能安身立命?



我们如果不懂得把自己的身安下来,不懂得踏踏实实地努力,修正自己的德行,又如何立命呢?所以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先明白不贰,什么叫不贰?是我们的念头不动,故而不贰。当明白不贰以后,情绪没动,才能懂得把身安下来,踏踏实实地去努力。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我们是穷困的还是发达的,其实我们念头不动,是没有区别的。当我们念头不动,情绪不起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可立贫贱之命。



这个贫贱指的是什么?是内在的品格,有的人说我很贫穷,我就没有自信了,是不是还是我们的念头自己认为的呀?要懂得情绪不动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区别的,这个时候才能安身立命,我们才懂得素其位。



比如说,关于有钱没钱,不也一样吗?当我懂得其实贫富无贰,没有区别,这个时候我有钱,我就多花一点,没钱我就少花一点,我也不低人一等。



看到比我没钱的,我也不笑话人家,看到比我好的,我也不比他差什么,就是不卑不亢的境界。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是不是才能安静得下来,自己不停地去努力。



我没有他过得好说明什么?我自己的德行和善行不够,那我就踏踏实实地去积累德行、积累善行就好了。那我看到他过得不如我,我也不笑话他,他当下的福报就是到了这个层级的,那我能帮助的,就去帮助一下,我还能把这个道理告诉给他,这个时候情绪是不起的。



要不然人们每天都在情绪当中,每天都在念头当中,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就没有自信,看到比我们不优秀的就产生傲慢之心,这一段整个从《孟子》里面延伸出来的,实在是一个修行极妙的点。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所以夭寿不贰,他是可以立生死之命的,当我们明白念头不动,夭寿是没有区别的,不需要向外去求任何事情的,这是安身立命之本。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人生在世,惟有生死是大事。我们老百姓是不是常讲这句话?这里面会发现,当我们一旦听懂了,连生死都是小事,哪有那么多的执着、痛苦和困扰呢?



我很喜欢的一句古诗,里面有两句话:“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所以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烦恼和痛苦?人生还不满百岁,好像把一千年的事情都要忧虑,都要操心,每天那些妄念相缠,故而产生了那么多的烦恼痛苦,导致身心都不健康。



当我们把生死都看淡的时候,会发现一切顺逆都包括在内了,皆该之矣,该是包括的意思,我们把生死已经不在乎了,夭寿都已经不贰了,我们能安身立命、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还有什么事情呢?



一切顺逆都在其中,遇到顺境的时候,我们也不用过于骄傲,为什么呢?它都是我们当下所得,还要再接再厉,遇到逆境的时候也同样了,不要有什么困苦抱怨,还是我们当下积累不够,那就踏踏实实地去积德累行就好了。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至于修身以俟命这件事情,乃是积德祈天之事,什么叫俟?就是等待,当我们念头不动处,不停地去积累因,不停地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好。以俟之是等待,至于结果,顺其自然。我们每天不停地去修正自己,不停地做着好的事情,至于结果顺其自然就好了,这个时候每天做事情,就没有所求,我们才能淡定从容的。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说什么叫修呢?我身上有很多的过错,罪恶和不足的时候,皆当治而去之,治就像治病一样,说我们身上有过错,有不足,好比是我们身体得病了,马上治,把它去除,这叫修。



绝对不是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是保持那个样子,就好像我们身体得病了是不是要去治?要接着去治的,不是发现我有病,然后就这样了,不会。修行不也一样吗?我们有过失有不足的时候,我们接下来就去治,去修正就好了。



“曰俟,则一毫觊jì觎yú ,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俟是等待,怎么等待? 一毫觊觎 ,就是一点非分之想都没有,这叫俟。一毫将迎,就是急着想要就将迎。举个例子,现在外面要来一个人,这个人来我们很在意他、很重视他,是不是就将迎的状态,就好像我等着他快点到、快点来吧。



我们看做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说我今天做了一个好事,就在那将迎,结果怎么还不来,怎么还不到啊?很多人都会问这种话:“老师,我都读了一本书,我怎么还没有改变命运呢?”这就叫将迎,所以一点急着想要的这种心态都没有,这个叫俟。只要有非分之想和急着想要的这种心态,皆当斩绝之,就把这些念头都要断掉,这个才叫俟。



我特别喜欢《中庸》里的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所讲的这段话,跟《中庸》的这段话,是类似的道理。俟是什么,一点都不将迎,一点非分之想都没有。我们不停地去努力积累自己的德行,积累自己的学识,积累自己的智慧,等待天命就好了,没有一丝的非分之想,也不急着想要。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变得淡定从容,当我们做一点事情的时候,就期盼着结果,痛不痛苦?



我们的念头不停地动,付出一点东西的时候就想要回报,看看,痛不痛苦?我们会发现,每天都是这些妄念在动,所以才导致我们那么多的烦恼痛苦,然后我们的期盼一旦产生,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期望越多失望就会越大。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到了这个地步啊,就达到了先天,就是最初的状态,这个叫真才实学,也才叫修行。所以我们一直在讲,是踏踏实实地用功夫修正自己的心念、思维和行为的,这个才叫真才实学。也只有不断地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变化,我们的智慧才会增长,这也是为什么要讲《了凡四训》这本书的意义。因为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是不断地去修正,去身体力行的。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说了凡先生现在还未能无心,就是他的念头还在一直动,所以怎么办?教给他准提咒,是为了安心的,让念头不要乱跑,然后无记无数,不要记数,只要有时间就持,只要有时间就持,不要间断。



现在会发现我们的杂念是不是已经很少了?做事情就是做事情,但是一开始做不到的,每天有不少的念头起,就是这里讲的未能无心,所以持咒就是以一念灭万念,但是我一开始就说过,终究非究竟的法门,只是那个阶段的方法而已。



“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所以持到什么程度呢?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是当我们持到一定的程度,坐在这里,心里面自然而然地就在持咒,这叫心念耳闻。



就是心里在不停地持咒,耳朵自己能听到,但是别人是不知道的,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持咒,这个状态就到纯熟了。一旦到这个状态,念头动的就少了,这个时候开始则灵验矣,这个是一种什么概念呢?



跟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做饭的过程当中是一样的,一旦做到纯熟,就会达到什么境界?不需要记着下一步做什么,自然而然的感觉就在里面,就像开车一样,一旦开着纯熟了,会发现不需要记得步骤的,甚至我什么时候换的档,什么时候踩刹车,我都不知道,浑然一体。



这个时候就到纯熟的境界了,就像我们讲东西不也一样吗?当我们讲到纯熟的境界,随便讲,要是不纯熟就得按套路讲,这个讲完必须得讲那个,那个讲完必须得讲那个,其实不用的。



武林高手,一旦修为和内功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他这个招式翻过来、正过来都能用,怎么都能用。别人就很纳闷,说华山剑法还能这么用?可以啊,还能倒着练,因为他的境界达到了一定修为,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加倍地努力,不停地用行动去修正自己不足的地方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