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神童成才之路

4345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不仅有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而且还有数以千计的聪明颖悟、才智超群的少年娃娃。他们锋铮有声,昭昭在目,是历代儿童中的俊俊者,人们往往称他们为"神童"
什么叫"神童"?所谓"神童",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超常儿童。这些儿童在历史上,常常被人们誉为"才童"、"诗童"、"圣童"、"小才女"、"小画家"、"小音乐家";或冠以"夙慧"、"早慧"、"早化"等一类的美称
翻阅卷秩浩繁的史书,有关"神童"的记载屡见不鲜。《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奇灵异,在裕裸中会说话。《甘茂传》又记载:春秋时期"项囊生七岁,为孔子师。”"甘罗年十二......为上卿。"东汉开始出现"神童"的称呼。《旧唐书.刘晏传》中说,刘晏"年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明代赵瑜著《儿世说》,辑录了汉代至
明代的"神童"七十七人。
这些"神童"有哪些特征呢?
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神童",从刚记事的时候起,就懂得学习,喜欢看书识字,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幼好读书,直到后来成为大文学家,也依然如故,毫不放松。有人在描绘他矢志读书时的情形时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逗( huang ,黄)寝息,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胀( zhi ,指)。"以至十几岁就写出《古原草》这篇惊世之作。
这些"神童"好学不倦,嗜书如命,读书成癖。毛泽东在少年时期读的书最多,超过常人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他不仅读史书,也读现中国历代神童成才之路
代的;他不仅读国语,也读外语;他不仅读《四书》《五经》,也读正中禅史、古典名著......他广泛涉猎,几乎无书不读。他曾说过,自己﹣图书馆,"就像一头牛闯进了菜园一样!”
他们有刻苦的学习毅力。学习是件苦差事,一位名人说得好:"学习是苦根里长出来的甜果。"这些"神童"不仅好学,而且不怕苦不怕累他们比别人读的书多,是超常的,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是超常的。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小时候,家贫上不起洋学堂,只念过几年私塾。可是由于他勤奋刻苦地努力,不仅考上了全省一流中学,而且考的又是三年级插班生。为了能听懂英语教学,他夙兴夜寐,有时甚至通宵学习英语,结果
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为了克服学习上的倦急,我国古代"神童"有的"头悬梁",有的"锥刺股",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他们有惊人的记忆力。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风映。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一切有能也无从谈起。我们说这些"神童",神就"神"在他们有惊人的记力。他们天资聪睿,过目不忘,有的甚至"读书数行并下",西肯的体华,东晋的释道安、唐代的卢庄道等能把速过的书,全都背诵下米。魏的李德林,四岁能诵《三都赋》。南北朝时期,八岁的祖莹,有一次课时,把《尚书》忘带到学校,当老师让他速课文时,他竟一子不浴育埔下米。少年毛泽东更是博学强记。他迹的书最多,记忆的敢午。他的演讲、者作中大量引用典故看,不仅议明他的学识广博,更可的记忆力是相当好的,就是到了草年还能背通好多古典诗词。纳产风讲,毛泽东在临逝世的头几工左字一顿的苦吟质信的"柏
赎》。
们有数锐的应变能力。这此"动音"聪明伶俐,能答吾辩,反快。如胃植七步成诗,王勃庭为"隧王阁"作序,黄现、员晶隐、米超、蔡锣、鲁迅、郭沫共的巧对,张邱建解百鸡,华罗庚的妙算,义干收的速算,都反映了他们的脑细胞极度活跃,思维能力敏捷,应变能力是很强的。
最后一点,就是有稳定的注意力。这些"神童"读起书来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在心理学上占有重要位置。有稳定的注意力才能事半功倍,有好的学习成果。注意力与学习是成正比的。隋朝史学家王助幼年好学,他读书的最大特点,是精力高度集中,不受外界任何影响。每次吃饭时,王助总是闭目思考回味书中的趣味,所以饭桌上的肉,往
往被仆人偷吃了,他也不知道。
少年毛泽东上课时,总是端笔静听,认真思考。为了锻炼自己在各种环境下读书和思考的能力,毛泽东有时只身到学校后山的妙高峰"静中求学";有时又故意来到车水马龙、人声噜杂的长沙城门口"闹中求
这些"神童"的超常智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代有人认为是天赋神授的,是从母体中生下来就有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唯物主义认为"神童"不是天生的,主要是依赖后天的培养教育,"神童"不过是比一般儿童学得早学得好而已。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智力上的差异主要是受遗传、环境、教育三种因素影响的。其中,遗传的因素(大脑结构机能的差异),对儿童智力发展快慢有一定影响;但是一个小孩能否成为"神童",还在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宋代王安石《伤仲永》中讲的方仲永,是江西省金溪县一位农民的儿子,他天资聪慧,五岁就能写诗;后来放松了学习,长大后,"混然众人矣"。这说明一个人天赋再高,但不肯学习,也不会成才;相反,有些儿童天生素质虽不算太好,但能刻苦学习,最终也能成才。西晋的左思,明代的王守仁,从小天资迟钝,左思说话口吃,王守仁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后来,由于他们勤奋学习,左思写成名篇《三都赋》,成为大文学家;王守仁著有《王文成公全集》,成为大教育家。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深有体会地说:"勤能补抽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由此可见,"神童"不"神"。纵观历史上"神童"的学习成就,大致都是同付出的劳动成正比的,他们的超常智力,是他们用超常的毅力
奋斗的结果。历史上有些"神童"的学习条件,开不太好,可是他们知难而进积极创造条件。如路温舒用蒲草抄书,车眉聚蛋夜读,巨衡凿壁俭业艰辛,才有了收获。有些家贫上不起字,如王免放牛,王禹儒磨面,分困得连亲友都不肯相帮的李跃等全靠自学成才的。他们的成才之败,要比常人多付出数倍、几十倍的努力和代价。这些"神童"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他们的优美诗文和书画,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如川之逝,不舍昼夜"的治学态度。
撰写"神童",宣传"神童"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儿童及早打开智慧的大门:
早期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些"神童"尽管出身不同,爱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早期智力开发的结果。他们人小志大,有的三四岁就识文认字,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启家教材,有的四五岁,就读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好多"神重七八岁,就能写出一手好诗文。如元代历算家王怕三岁背诵《十子又,深朝昭明太子萧统三岁读《孝经》。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五岁作《外诗)。北宋著名词人晏殊,自幼才思敏捷,五六岁就"下笔成文,出口
章",七岁被举为神童,十五岁中进士。

《中

序编

在早期的开发智力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定孩的最初教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基础条件。从这此"神童"成长过柱术好多走出目书香门第,即使出自寒门。业右不少是依靠父母或杀教育出米的。这些知书达理的父母成亲人与孩子们接触较多,不"月感培乔和教育,就是凭借父母或亲人的耳酒目染以及良好的家从的黑陶,也会在孩子们身上起到淋移财化的作田因此,父母本系乔、道德情操的高低,对孩子们早期知力开发是有直接关天系的朝大才于许吾心的母亲范夫人,学渊城常受引导许善心读优网,石人的又草和历史书藉。使许、菜成了求知若沟的质。居代的书温,由于从小就受到父亲主绝的严格家教,十一夕」本人。《沈阳日报》1994年12日10口载个名叫刘装脚的一女孩,识字3000多个,能背诵100首唐宋诗词,会说100多个英语单词,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她有一个好妈妈。她妈妈从这个小女孩生下来
6个多月,就开始教看画识字。一周岁多就识字1000多个,自己能看幼儿读物。
常言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些历史上的"神童",是孩子们的学习榜样,而我们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也会从中得到借鉴。教育孩子早日成才,是天下父母的神圣职责。《中国历代神童》便是提供给父母教育孩子成才的启蒙教材。有了金色的童年,未来才不致苍白。只要我们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跨世纪的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从我们的孩子中诞生。
我读过师范,搞过教育。我喜爱儿童,更关心他们的成长。写作《中国历代神童》是我多年的夙愿。这部抽作的付梓,对自己来说,是一
种心灵上的慰籍;对社会来说,也是尽一点绵薄之力吧!,
为写作《中国历代神童》,我垫居茅屋,邀游史海,查阅了除正史以外的《状元传》、《太平广记》、《中国历代才女小传》等若干种资料,从中筛选了自春秋以来各个时代被称为"神童"的115人。按历史年代顺序编写,文字力求浅显易懂,较生僻字加上了注音,熔历史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是广大家长、教师和少年朋友的良好读物。但由于自己学识浅陋,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盼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李显深于沈阳陶然书屋
声音116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