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贝多芬、舒曼、巴托克、勃拉姆斯》

473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安达在1955年8月23日爱丁堡艺术节的现场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巴托克《钢琴组曲》、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安达的演奏音色纯美、旋律清晰, 对音乐的理解不加以太多的刻意, 非常自然、流畅。

贝多芬《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作品10第三首,作于1798年夏。 一般认为这部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作品。结构上又回到了初期的4个乐章,内容上更加深刻。相比作品10的前两部,此曲更为成熟、更有增进,技巧表现更合乎贝多芬的个性,深刻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在的精神活动。作品结构采用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气势宏伟,第二乐章则表达了深刻的、带有悲痛的热情,而紧凑的末乐章则潜化着朝气勃勃的幽默感。关于这首乐曲,贝多芬曾对他的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这使得整首乐曲的性质奇异而神秘。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巴托克《钢琴组曲》作品14(Sz62),作于1916年2月,是一组融合了浓厚的民俗性节奏与个性化音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旋律风格和创新的和声手法,流露出巴托克纯朴率直、真挚的情感。此组曲在巴托克作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巴托克所作的钢琴作品大多是用匈牙利以及罗马尼亚民歌编曲的小品。但这部《钢琴组曲》在风格上却和以往有所不同,并没有将民歌的素材直接拿来使用,只是用了舞曲风格的节奏、主题的音阶等来加强乐曲的民族色彩。这是他钢琴作品中最受欢迎、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1913年巴托克旅行到北非,研究并采集阿拉伯农民音乐,此音乐更是成为他日后所创半音体系的来源,也是创作本组曲的节奏灵感与旋律动机的来源。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作于1862-1863年。勃拉姆斯把这部变奏曲当作练习曲而作,共28段变奏,与《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并称为他变奏曲创作的巅峰。其主题取自帕格尼尼所作《24首随想曲》(作品1)中最后一首a小调主题。当时舒曼作过《帕格尼尼狂想曲的练习曲》(作品3)、《帕格尼尼狂想曲的演奏会练习曲》(作品10),勃拉姆斯创作这部变奏曲,似乎也是向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挑战。这部变奏曲14段为一卷,共两卷,其中穷尽钢琴表现技巧的变化,所以克拉拉·舒曼认为是一部“魔术师的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