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著———苏轼卷

2786
出版说明

中国古代的散文,如果从大的角度分解,只有古文和骈文
两种。
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以及对其模仿的文章。所谓骈文便是驻体文,自魏晋至唐代流行于文坛,乃至影响公事文件。因为流行于时,故称今文。古文便是相对于今文的对应名称。作为骈文,在古文家看来,有两个弊病。一个是过于注重形式,注重声律与对仗不能自由地抒发思想;再一个是脱离了道统。故而要以古文来校正。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次古文运动,一次是唐,一次是宋。唐的古文运动是校正骈文;宋的新古文运动是校正骈文的余波,从而使古文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流,直至封建社会解体。
无论是唐还是宋的古文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或者说是特色也未尝不可。一是推崇先秦两汉的文章,提倡一种自然流畅的散体文字。再是强调道统,文以载道。这对于骈文而言,或许是一个进步,但提倡先秦两汉的文风和道统,无论在语言还是思想上都必然落后于时代的进展,故而到了"五四",便自然消解了。当然,这是后话。从历史的角度看,唐与宋的古文运动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先秦两汉以后的又一个散文高峰,当时的许多作品至今仍为有志于文的人们视若拱壁。
作为这两次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唐有韩愈,柳宗元。在宋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曾巩、苏轼与苏辙。后人简称为"唐宋八大家"。这称号始见于明中叶茅坤所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而究其渊源则更早一些。明初的朱右曾便编过一本《八先生文集》,把韩、柳、欧、王、曾、三苏的文章汇集在内。自此,以唐宋八大家合集的读本,便盛行海内,绵延不绝而为人们所乐道。
基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目的只有一个,依然是为有志于文者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读本,但愿大家喜欢。
王彬
声音6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