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1和系统2,我们为什么需要认知升级

170
教授原话:学完了混沌的十二个思维模型,还远远没有结束,高难度的课程才刚刚开始,比如接下来讲授的系统1和系统2;相比12个思维模型而言,后面的内容更加偏向底层,也更加难以使用,看似无用之用。在本堂课程中,深刻学习系统1和系统2,并在此输出表达,希望可以让脑袋中的逻辑线更加清晰。系统1是什么?系统2是什么?系统1:指导人作出选择的一个系统,系统存在于大脑中,本系统接受来自人体传感器(看/听/品/闻/触),它的特点是快速决断,消耗脑能量低,自动化调用,应用场景:生活和工作,未被察觉到的时候。系统2:指导人做出选择的一个系统,系统存在于大脑中,本系统接受来自人体传感器(看/听/品/闻/触)+一把钥匙(为什么/真的吗...),它的特点是慢速决断,消耗脑能量高,被动调用,应用场景:感受到恐惧+不舒服。系统1与系统2之间的关联?当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恐惧,非常不舒服,启动系统2,怎么启动系统2?先观察,通过人体传感器,获得一些表象信息,整合信息(此处有两种途径:1:将信息与脑海中已有的相似信息进行关联,2:刻意不去强关联,通过问题继续深挖,获得更多信息,或推测更多信息;),得出暂时性的结论,适应,循环往复,从不舒服的适应渐渐过渡到舒服的适应,形成并强化系统1,再次循环往复,舒适的适应中调用低耗能低系统1,完成。以上描述为系统1与系统2之间的相互作用关联。系统1与系统2的形象关联模型?假设,运用混沌所学的12个思维模型中其中部分来形容系统1与系统2,我的观点是:s曲线中过了破局点(连续性的改进或变化),即为系统1的状态,s曲线中破局点之前(跨越非连续性),即为系统2的状态。连续性的改进或变化是在环境趋于熟悉,舒适度(企业收益)逐渐向好的状态下进行的,而这与系统1的调用十分相似。非连续性的变化(突破)是在环境不熟悉(变化快),花费巨大精力与能量下进行的,这与系统2的调用也十分相似。系统2真的会优于系统1吗?其实,系统2优于系统1这句话并不妥,准确的说:系统2相比系统1所做出的选择(结论)成功(客观度)的概率更大,然而,背后的代价(耗能)也是巨大的。but,相对个体而言,个体在整体大的环境中求存,大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必然要求个体不断去调动系统2,方能维持生存,而在调动系统2时消耗掉大量能量也会降低个体的生存状态。眼见为实与系统1的关系?“眼见为实”是不可取的,眼睛作为一种非常神奇的光波探测器,虽然只能识别非常有限的光波频率,但它特别神奇的将这些转变为色彩,构建这么五彩滨纷的“世界”(人类眼中的世界),然而,眼睛只能够识别光波的一定频率就注定它的边界,同样的局限性也适用于耳朵/触觉/味觉,这些传感器的边界必然也会成为人脑思考的边界,也会是人类探求“真”的边界。当人类求存时,人体的传感器遵循“最小作用力”原则,自然屏蔽掉性能过剩的冗余,就人类而言,五种传感器的边界是相互影响平衡的。人体内深层的系统1,是五种传感器平衡过程中的代偿出来的产物。同样,系统二也是人体传感器与系统1应环境要求代偿出来的产物。系统2的生成从动物角度来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系统2是通过逻辑,打破人体传感器的边界,边界打破,虽然进入一个更大的生态,更大的边界中,但在这个新的生态中,是否释放了巨大的/未知的事物呢?系统2之上是否有系统3呢?系统1:快速/自动/低能耗;系统2:慢速/主动/高能耗;系统3是什么?不得而知,或者是超慢速(时间似静止)/无所谓主动或被动(自然而然的状态)/极高能耗(自带能量),等等。对于系统3的参数继续沿用系统2的参数当然不妥当,倘若继续使用这套参数描述系统3的状态,也许,这样的系统3也是存在于人间的,只是极极少数人可以领悟到的吧。以上是我对系统1和系统2的课程思考,期待您的指导。
声音4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