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益学习 第二期 视频

1392

《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提出了人性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所讲的自性。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止於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三句话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了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说,这是属於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所以这是讲自利。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在大乘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人,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人,然后才能止於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谁做到了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止於至善的好榜样。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第一个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一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太多,不能学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目标,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之后,你才能静得下来。「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安而后能虑」,心安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你就得到了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於至善,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

  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修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从格物下手,无论是世法、是佛法,都是同样的道理。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打仗?跟自己的欲望打仗,要把自己的欲望打败,克服住。欲望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欲望的范围,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佛跟儒的修学道理是相通的。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从破烦恼障下手,然后破所知障。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愿,度衆生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之前先要度自己,那就是明明德。从哪里下手?从第二愿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其次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所知障。我们的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和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无论是学佛、学儒,天天都不能够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天天不能离开释迦牟尼佛。怎样才能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佛陀的教诲,《四书》是孔孟的教诲。我们天天读经,就是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教诲,天天向他们学习。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佛陀出现在世间,究竟目的何在?经云:「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真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这才叫真学佛。释迦佛一生的行谊与孔子无二,他们达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


声音33评价0
专辑主播

135423248

简介:九二年重点大学毕业,在国企、外企、私企工作多年,自己做生意十几年。二千年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二零零五年开始分享传统文化课程。专依净老教授、蔡礼旭老师、锺博士的讲解的经典学习。近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中。以“学不厌、诲不倦”要求自己。发愿自己今后的人生,不求名不求利,尽形寿为正法、为众生奉献,报尽誓登极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