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凉茶《黄帝内经·素问》二十七《离合真邪论》完

569

  1.“真邪离合”的含义
  “真邪离合”中的“邪”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当指来源于体外遵循一定的途径次序向人体内部侵袭的有形之客邪,此“从外入于经也”,并不是指由于“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的内邪;“真”,真气,《素问・离合真邪论》自注云:“真气者,经气也”,此处当指经络中与致病邪气相对立的各种防御物质的统称,和“正气”、“卫气”差不多。“真邪离合”就是说的正与邪从分离到接触从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真邪离合”的内容
  外邪侵袭,始而皮毛,次而经络,内而脏腑,这是外感病传变的一般次序,经文所描述的“真邪离合”发生在病邪刚刚从络脉进入经脉这一阶段,此时从病邪方面说,刚刚转移,立足未稳;从正气方面说,经脉较络脉粗大,气血充盛,尚未遇邪,正气未伤;从正邪力量的对比说,可谓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关键是如何准确地判断正邪交争的态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医学教育网
  《内经》作者独具慧眼地抓住了真邪离合的特殊表现,并以类比的方式,阐释了这一独特现象产生的原因:“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原来邪气新入于经脉之中,由于其立足不稳,正邪乍离乍合,从而导致相关经脉搏动“时大时小”、“时陇起”、“循循然”的特殊表现,因此,根据这种特殊表现,医者以“三部九候”或“寸口”脉法诊察,就可以发现病邪侵入的部位,判断出正邪离合的态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下文“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可以互参。
  经文反复强调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治疗的重要性,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若“候邪不审,大气已过,”已经错过了这个治疗时机则“其往不可追,”此时再针刺就会造成“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的后果。必须“知其可取如发机、”“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若先若后”都会伤及正常的气血,“夺人正气,以从为逆,” “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释邪攻正,绝人长命,”导致正邪斗争中正气受损,病情加重。当然,除了准确把握治疗的时机外,正确判断病邪的部位也非常重要,时机掌握准了,部位掌握不准,“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阴阳不别,天地不分,”“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若对正常的经脉妄施补泻,“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以至于“绝人长命,予人夭殃,”医者之罪,可不慎哉!
  从治疗上说,《黄帝内经》的这一章虽然只谈及针法,但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些治疗的原则应该是针药共通的,文中呼吸补泻手法阐述尤其精妙,堪称针刺手法的经典,不忍释手,转录如下:“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这是论泻法。补法紧随其后:“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
  文中两次重复强调了选择真邪离合之际治疗的佳效:“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这在惜墨如金的《内经》来说,如此谆谆教诲,实在是用心良苦。[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素问・离合真邪论》还谈到了“真邪以合”的情形,曰:“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这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真邪离合”的启示
  《内经・离合真邪论》专立一章,阐述正邪离合的表现和治疗,证之临床,确实有很多这样表现的病人,一般在外感病的初期或者病情稍平稳后再反复的情况下发生,症状表现为时来时去的肢体酸楚、困倦、恶风、如虫行感,但一般不会持久,往往是发热或病情进一步变化的前兆,这时适当给予一些解表、通经的药物,则效果较好,原不知其所以然,细研《内经・离合真邪论》后才有所悟。《内经・离合真邪论》不但详细阐明了“真邪离合”的表现,给出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强调要抓住这个时机,找准病位治疗,确实不能不让人佩服古人思维的深刻和观察的仔细啊!
  目前的中医理论中找不到“真邪离合”的内容,这种理论如何被历史所湮没我不知道,我觉得这种认识有理论和临床价值,应该好好地挖掘出来,做进一步阐明!
  参考现代西医学的知识,病原体在侵袭感染机体的过程中,会遭遇巨噬细胞、白细胞等防御细胞的抵抗,巨噬细胞、白细胞等防御细胞一般是以对病原体吞噬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要完成对病原体的吞噬,首先必须经历吞噬细胞对病原体反应、活化、接触和俘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和《内经》所描述的“真邪离合”相关,我认为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下,同步地观察这两个过程,找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应该是个可行的思路。
  曾读《左传》记宋楚泓之战,战争的形势是楚强宋弱,可是宋军本占有先机之利,只要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或者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军仍有获胜的希望,但愚蠢的宋襄公却两次断然拒绝了部下的建议,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可贵的战机已经失去,弱小的宋军哪里打得过强大的楚军呢,最后,宋国战败,宋襄公也因此腿部受重伤,第二年就呜呼哀哉了。疾病就是人体内的战争,襄公所谓 “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之愚当为医者戒。
  总之,《素问・离合真邪论》启示我们,要抓住真邪离合、病邪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治疗,临床上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到病邪已经扎下根基,邪势亢盛的时候,再亡羊补牢,不亦晚乎?!故《灵枢・逆顺》云:“《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